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民事侵权案件的物质性精神损害赔偿探讨.doc.doc

民事侵权案件的物质性精神损害赔偿探讨.doc.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民事侵权案件的物质性精神损害赔偿探讨.doc

民事侵权案件的物质性精神损害赔偿探讨   一、精神损害赔偿概述   所谓精神损害赔偿,是指自然人因其人身权受到不法侵害,使人格利益和身份利益受到损害或遭受精神痛苦,受害人本人或者死者近亲属要求侵权人通过财产赔偿等方法进行救济和保护的民事法律制度。这里的精神损害,既包括积极的精神损害即精神痛苦和肉体痛苦,也包括消极的精神损害即知觉丧失与心神丧失。   《民法通则》第120条规定,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法人的名称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由此可见,精神损害赔偿的法律性质,是财产赔偿责任,因为赔偿精神损害,只能通过财产的方式进行。至于《民法通则》第134条规定的赔礼道歉、恢复名誉、停止侵害、消除影响等,都不能称为精神损害赔偿,它们只是承担民事责任的具体方式,与赔偿无关。   笔者认为,精神损害赔偿应当具有以下三项功能:   1、填补功能。这是精神损害赔偿最主要的功能,以填补受害人或者死者近亲属所遭受的精神损害为最基本的目的,补偿损害为其最基本的功能。   2、抚慰功能。通过对精神损害的物质赔偿,在一定程度上抚慰了受害人或者死者近亲属的精神痛苦,使其痛苦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3、惩罚功能。精神损害赔偿的填补功能和抚慰功能,尤其是填补功能为学术界的通说。精神损害赔偿是否有惩罚功能,学者之间看法不一致,笔者认为,只要要求加害人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就是对加害人的惩罚。近代民法和刑法法律的分离,刑法负担惩罚职能,民法主要负担补偿职责,是毫无疑问的。承认精神损害赔偿乃至整个损害赔偿制度具有惩罚性,并非对古代民法的民刑不分的回复,而是克服古代民法的弊端,更加注意保护受害人的利益,加重对加害人的处罚,达到防止侵权行为、稳定社会秩序的目的。事实上,惩罚功能可以说是上述两种功能的附带功能。   二、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   从侵害的权利来看,《民法通则》仅规定侵害姓名权(名称权)、肖像权、名誉权和荣誉权的受害人可以要求精神损害赔偿。学术界普遍认为这个范围显然太窄,但《20号解释》和《7号解释》颁布施行后,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所救济的权利就比较周全了。   从损害的利益来看,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应该包括物质性人格权的损害赔偿和精神性人格权的损害赔偿,本文只就物质性人格权的损害赔偿进行探讨。   根据《20号解释》,生命权、健康权和身体权(以下简称:人格权)遭受损害,受害人或者死者近亲属可以要求精神损害赔偿。   生命权是以自然人的生命安全的利益为内容的权利,其客体是自然人的生命安全,其基本内容是维护自然人的生命活动延续,禁止他人非法剥夺生命,而使人的生命按照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延续。防止生命危害发生,改变生命危险环境,其保护对象是人的生命活动能力。   健康权是指自然人以其肌体生理机能正常运转和功能正常发挥,以其维持人体生命正常活动的利益为内容的人格权。以人体的生理机能正常运转和功能的正常发挥为具体内容,以维持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为根本利益,保护的是自然人身体功能的正常发挥。   身体权是指公民维护其身体的完全并支配其机体、器官和其他组织的人格权。   构成侵害人格权的民事责任,必须具备以下要件:   (1)侵害人格权的损害事实。如生命权通常包括三个层次:生命丧失事实、生命丧失导致死者家庭整体收入的减少以及近亲属的财产损失事实和死者近亲属遭受精神损害的事实。如健康权必须有健康受损的事实等。   (2)侵害人格权的违法行为,即违反民事法律关于保护自然人人格权规定的行为。   (3)违法行为与人格权损害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该因果关系的判断采用相当因果关系理论。如果受害人遭受损害后果的主要原因不是加害人的违法行为而是受害人自身某些病变,应当把握以下原则:①要肯定该违法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②要肯定违法行为和受害人自身的疾病是造成损害后果的共同原因;③要肯定违法行为为次要原因,根据原因力的大小,由加害人对受害人的损害后果承担次要责任。   (4)归责原则不同,对加害人的主观心理状态要求要有区别。在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和过错推定责任原则时,如果要求加害人承担赔偿责任,除以上三个条件外,还要求加害人主观上有过错。在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和公平原则时,不要求加害人主观上有过错。   具备上述四个条件,受害人或者死者近亲属可以要求精神损害赔偿。   三、精神损害赔偿的请求主体   根据《民法通则》以及《7号解释》、《20号解释》,可以要求精神损害赔偿的主体为受害人本人或者死者的配偶、父母和子女,没有配偶、父母和子女的,死者的其他近亲属可以要求。   四、精神损害赔偿的请求条件   根据《7号解释》第八条“因侵权致人精神损害,但未造成严重后果,受害人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一般不予支持,人民

文档评论(0)

xcs8885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006513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