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爱玩」青少女的生活方式及其抗拒意涵概要.doc

一群「爱玩」青少女的生活方式及其抗拒意涵概要.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群「爱玩」青少女的生活方式及其抗拒意涵概要

一群「爱玩」青少女的生活方式及其抗拒意涵 林昱瑄 南华大学应用社会学系 助理教授 本文已收录于张盈堃主编(2009)之《童年的凝视—儿童的文化研究选集》,页305-345。国立屏东教育大学出版。 前言 对于一位教育工作者而言,探究青少年/女包括校内、校外日常生活经验所形成的文化形式和内涵,不但可以了解学生的主体构成与社会、个人的认同过程,有利于教育活动的实施;此外,透过不同生活文化彼此间的对话、交流,还可以进一步促进不同文化形式彼此间的了解与相互增能(杨洲松,2004:5-6)。批判教育学者Peter McLaren说过:「除非老师了解学生的认知和认同形式的各种方式,否则学生不可能『有用的』学习」(萧昭君、陈巨擘译,2003:354)。因此,从批判教育学的角度观之,学生经验的优先性应是进行任何教育实践或改革前所必须关注的第一步。可惜的是,教育领域虽然已经累积不少的学生文化研究和青少年次文化的相关论述,但学生文化的研究,早期多以量化及调查研究为主,将学生文化视为诸多要素的集合或是进行价值取向的归类,不仅缺乏从学生主体出发的观点,也忽略学生文化和其所处社会文化系统的关连性。晚近虽有质性取向的学生文化研究陆续出现(如高玉洁,1998;吴琼洳,2000;黄鸿文,2003;吴佩穗,2001),但因为研究主题偏重学生在校园内的生活世界或是环绕在与学业成就相关的主题,对于特定青少年次文化的整体生活方式、象征意义、价值体系,以及其所反映出的社会文化意义比较没有着墨;而教育学门里头的青少年次文化论述,多由教育学者以观察社会现象的方式,直接论述为文,不过因为研究者多半从结构功能论的观点出发,希望能达到矫正或辅导的效果,导致观察的结果容易因个人主观因素而带有明显的价值判断,甚至从偏差或是贬抑的角度指责、评价青少年文化。例如高强华(1993)曾归纳我国近年来青少年次文化的发展趋势有:逸乐松软的价值取向;肤浅刻薄的语言型式;封闭唯我的图像思考;短暂闲散的人生态度;言行疯狂的偶像崇拜;逃避退缩的药物滥用现象;偏差暴力的问题行为。彭宝莹(1992)也指出青少年次文化的特质为炫目刺激的「图像文化」、自我封闭的「蛋壳文化」、逸乐取向的「游戏文化」、自以为是的「爱现文化」、时时变化的「游牧文化」、物欲为上的「唯我文化」、疯狂骚动的「慕星文化」、目眩神迷的「嗑药文化」。诸如此类的局外人观点,对于青少年文化所进行的负面价值判断,在教育场域里头长期以来一直很普遍地流行,再加上媒体的操弄或是「青少年问题社会评论」不断地建构青少年作为一种社会问题的根源,使得成人世界鲜少能够以正向、能动的面向来看待与理解青少年/女的文化现象。针对一般青少年的论述尚且如此,更何况那些学业成就不佳、在学校明显表现反抗行为的孩子,他/她们的文化形式或价值体系,常被解读为有问题、低下的,而没有被放在极度不同的文化场域、以及互动的差异下被看待与了解。过往研究者不假反省的上位观点,不但否定、抹煞这些边缘孩子所珍视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关系,更可能再制上下阶级文化资本的不平等阶层地位。 所幸,自七0年代起以英国文化研究学派为首的抗拒论者,开始认为某些被标签为离经叛道的行为或文化模式,可以被视为是个人或群体对主流文化的抗拒。例如Dick Hebdige (1979)提出英国某些特异的青少年次文化,如摩登族(mods)、光头仔(skin-heads)、庞克文化(punks)等代表资本主义主流商业文化之外的集体文化意义生产。在这种观点之下,次文化成为对抗主流群体意识型态霸权的主动生产意义的场域。受到英国文化研究学派的影响,近年来国内也有些来自社会学、大众传播或空间等学门的青少年文化研究开始将过去那些被教育学者视为有问题、偏差的青少年文化现象,赋予积极、抗拒的意涵,并发掘里头蕴含的「文化生产」面向。例如锺佳沁(2001)挑战边缘议题,研究摇头次文化的再现;王彦苹(2002)进一步将过去一向被视为不正当休闲活动的瑞舞文化,视为一种某族群的生活方式、一种价值观的实践,甚至是一种改造(同时也创造)这一代的青年价值观与生活方式的社会运动。同时「文化研究学会」在2002年底,也邀请相关的专家学者在紫藤卢举办一场「摇头丸的文化效应」的座谈,而陈伟凤(2005)、蔡幸秀(2006)则是使用很类似的理论架构分别探讨青少年自拍次文化和刺青次文化之所以能够成为青少年次文化的重要表现与认同象征的原因,以及青少年在从事该活动时,所产生的认同建构历程。对于这些强调「抗拒」与「文化生产」的研究者而言,青少年文化的独特风格,不但不等同于偏差行为,反而是青少年主体能动性、自主性的表现,可以视为边缘群体对于主流意识型态的一

文档评论(0)

y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