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兰亭集序课件4概要.ppt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兰亭集序课件4概要

2.(2006,辽宁卷)下列各句中加线词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任何阻碍都不能割断两岸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 B.古丝绸之路上的楼兰古城已淹没在历史的沉沙中。 C.真本书是启蒙老师惠赠的,我多年来一直珍藏着它。 D.经反复研究,校方决定启用本校精通业务的退休教师。 【答案】C 【解析】A项应用“隔离”,重在隔开,和“往来”搭配恰当。B项淹没:(大水)漫过,盖过。湮没:(一般随时间的流逝)埋没。如:人类有多少文化成果湮没在历史长河中。根据语境应当用湮没。D项启用:开始使用,多用于人物。起用:⑴重新任用已退职或免职的人员。⑵提拔使用。根据语境应用起用。C项“惠赠”表敬辞,称人家送给自己的东西。 会稽雅集 流觞曲水 第一部分叙述兰亭宴集的情况,写出了宴集的时间、地点、相聚的缘由、参加人员、集会地的地理环境及景物、当日天气和宴集的感受,是实写,以“乐”字为基调。 1. 作者为什么说这次聚会“信可乐也”? 这次聚会“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这是一乐;聚会是在“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可谓良辰,是为二乐;聚会之地“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可谓景美,是为三乐;宴会之中“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可谓情真,是为四乐;而“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可谓极视听之娱,是为五乐。 作者感到人贤、辰良、景美、情真、赏心五事齐臻,所以认为这次聚会,“信可乐也”。 2. “ 信可乐也”对第一自然段有何作用? “信可乐也”一句是对聚会情景的总结,突出了情感的主旋律——“乐”。 3.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这句是对天气的描写,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而言,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正是对“暮春之初”天气的具体描写;启下而言,由“天”“气”而及下文的“宇宙”,又由“仰视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而及“俯仰一世”。这些地方都可见作者行文勾连过渡之绵密。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相交往 面对面 胸怀抱负 依,随着 放纵,无拘束 一时 爱好,取舍各不相同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往,到达 附着 变化 过去,以前 旧迹 至,及 自然 发生,引起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明白 感触相同 悲伤 面对 原因 妄造,没有根据 虚妄荒诞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第二部分写宴集以后的感慨,是虚写,这部分则以一“悲”字为基调。 4. 文章的前后两部分是怎样联系的? 用“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一句承上启下,由此引发对生活的感慨,自然之极。接着作者指出两种生活方式的人,都是在美好的时光中“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事过境迁,又留恋于过去的美好时光,即留恋于生之乐 。接着笔锋一转,由生说到死(终期于尽),死即失去美好的生活,多让人心痛,至此,作者得出“死生之大”的观点,可谓水到渠成。 5. 怎样理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这句话的意思和作用? “向之所欣”,为先前所喜欢的事情,即先前的“乐”事,具体指上文所叙兰亭集会这件事。 “俯仰之间,已为陈迹”言其先前乐事,顷刻之间已成往事。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是一个双重否定句,意为尚且不能不因此而感慨。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意为何况对于生命不论长短,终究难免一死呢? 整个句子是一个用“……犹……何况……”关联的递进关系的复句,可译作:人们对于像兰亭聚会这样先前所喜欢的事顷刻之间变为陈迹,尚且感慨万千,何况对于生命无论长短终难免一死这件事呢? 这句话一是对从兰亭聚会联想到的现今人们“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和“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两种态度的看法;二是以“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引出“死生”这个全文的议论中心。这个递进关系的复句,宛如一个链环,不仅把第4自然段与第3自然段,且把第4段与第1段连成一个链条,使全文意脉相连,成为一体。

文档评论(0)

wyj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