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PPT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伤仲永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伤 仲 永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借助资料了解内容,积累文言词语。 3.借助背景资料,合作探究内蕴,理解人的天资与后天学习的关系以及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 2.借助资料,探究内蕴。 3.理解人的天资与后天学习的关系以及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教 学 重 难 点 1.历史上有这样一个人,他出身官宦之家,天资聪颖,博学多才,读书过目不忘。 2 .他从小随父宦游南北各地,开阔了眼界,增加了社会阅历,目睹了人民生活的艰辛,对社会“积贫”、“积弱”的局面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青年时期便立下了“矫世变俗”之志。 3.1042年3月,22岁的他考中进士,授淮南节度判官。1058年冬,改任三司度支判官。次年春,他到了京城开封,上万言书,指出,法度必须改革,以求其能“合于当世之变”。他认为变法的先决条件是培养人才,因此他主张废除科举制度,官吏应从基层(“乡党”)选拔。列宁曾称他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 教 学 过 程 人物竞猜 导入 4 .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他的散文以重道、崇经、务实为指导思想,论文强调“适用”、“济世”;其记事、记游散文不重写景状物,而是侧重借事说理;其墓志、碑志类散文能因事谋篇,着墨不多却重点突出,《伤仲永》、《游褒禅山记》、《祭欧阳文忠公文》等很为出名。 5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等诗句,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1 读课文 2 知内容 认识仲永,了解其事 教 学 过 程 姓名 籍贯 家世 职业 经 历 五岁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指物作诗立就 文理皆有可观 十二三岁 二十岁 成就 知事 3 谈感悟 看完了仲永的故事,你的心情如何?你想对他说点什么吗?(任意角度均可) 方父 方邻 自己家长 仲永 环境等 教 学 过 程 知道了仲永其人其事,你此刻的心情何? 请你用轻缓、低沉的语气朗读课文,来表达哀伤、惋惜之情。 教 学 过 程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惊叹语气 父利其然也 ——愤怒语气 不能称前时之闻——遗憾语气 泯然众人矣 ——痛心、惋惜语气 这种“伤”寓于“叙、比、叹、思”中 伤情 1 读罢此文,你想对文中的人物说点什么吗? 学生自己表达感悟 2 王安石讲述仲永的故事意在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引导学生第三段 受之天——人的天资 受之人——后天教育 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受之人”更为重要,后天的教育对一个人成才是至关重要的。 资料助读 王安石生平经历 年谱 变法的相关内容 教育思想 文学成就 后人评价等 教 学 过 程 悟理 他天资聪颖,博学多才,读书过目不忘。 他从小随父宦游南北各地,开阔了眼界,青年时期便立下了“矫世变俗”之志。 他22岁的他考中进士,授淮南节度判官。列宁曾称他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 梁启超认为:“不仅仅是唐宋八大家,也不仅仅是有宋一代,以文学论,则荆公于中国数千年文学史中,固已占最高之位置矣。” 王安石 宋真宗天禧五年辛酉(1021) 一岁 是年十一月十二日出生于临江军(今江西清江)。 仁宗天圣八年庚午(1030) 十岁 王益以殿中丞知韶州(今广东韶关),王安石随父至韶州。 明道二年癸酉(1033) 十三岁 王益回临川(今江西东乡)母报丧,王安石随行。 景祐三年丙子(1036) 十六岁 王益服满赴京,王安石随行。 景祐四年丁丑(1037) 十七岁 四月,王益通判江宁府(今江苏南京),王安石随行。 宝元二年己卯(1039) 十九岁 二月,王益卒于江宁任上。 庆历二年壬午(1042) 二十二岁 三月,王安石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以秘书郎签书淮南节度判官厅公事。 庆历六年丙戌(1046) 二十六岁 自临川赴京,不求馆职,改大理评事,知鄞县。 年谱 要改革、要变法,应当从哪里入手,他认为必须先培养一大批能够“改易更革天下之事”的人才出来。 批评当时的学校教育有名无实,空疏无用。 同时指出学校所教的不过是应付科举考试的课试文章。 他主张择才而教,教以实用之学,培养文武兼备的人才。 他特别强调人才应从学校里培养出来。 改革科举、整顿学校、改革学校教育内容、重视教师选择等方面加以论述。教师是培养学生的关键因素 改革教育思想摘录 年龄 出身 经历 环境影响 个人努力 结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