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八年级语文满井游记教案1.doc
[科目] 语文
[年级] 初三
[文件] chja80.doc
[标题] 满井游记
[关键词] 文言文/教案
[内容]
一、教法建议
【抛砖引玉】
满井是明代北京近郊的一个风景区,每逢早春二月,是郊游的好去处。作者于明神宗万历二十七年(1599)二月二十二日游满井,写了这篇《满井游记》。文章紧扣景物的季节特征,细腻描写满井的初春景色,不多几句话,便勾画出一片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
学习这篇文章的方法主要是读,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分以下几步去做。
1.读准字的音,特别是一些难字,如:蹇(jiǎn)靧(huì)等。
2.对一些较长的句子能恰当地断句如: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指点迷津】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初中生能阅读较浅易的文言文,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主要是积累,“滴水穿石”就是说的这个道理。
本文的重点难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掌握难字、难词和一词多义。
2.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要解决以上两个问题,第一步教师可以举出以下的例子让学生归纳加点词的意义。
第一组① 局促一室之内
② 髻鬟之始惊
③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④ 吾欲之南海何如?
第二组⑤ 曝沙之鸟,悠然自得
⑥ 然徒步则汗流浃背
⑦ 吴广以为然
提问学生回答后老师作总结:
“之”的用法主要有三种(1)当助词,可译为“的”,也可不译如①②;(2)当代词,第三人称,可代人,也何代物,如③;(3)作动词,可译为“到、往”,如④。
“然”的用法主要也有三种:(1)用在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如例⑤;(2)用在词头或句首,表示转折,如⑥;(3)“正确,对”的意思,如⑦。
第二步,让学生通读全文,找出文中的比喻句,然后教师作总结、归纳、理解掌握比喻的用法和作用。
二、学海导航
【学法指要】
1.第一段的中心句和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中心句是:“余寒犹厉”。
内容:用冻风、飞沙、烘托、反衬,带出燕地特征“寒”。
作用:欲扬先抑,为下文记游作准备。
2.作者从哪几个层次来写“余寒犹厉”?
分四层来写:
(1)燕地的气候特点。
(2)具体景象。飞沙、走砾。
(3)矛盾心情。
(4)无奈结局。
3.第二段怎样表达记游的次序?
(1)克明所游之地。
(2)以堤柳、润土、旷野衬托心胸的舒畅。
(3)早晨之景,先写水的形(冰),再写水色,然后写山,写柳、麦田,最后写人。
(4)从感觉与燕地春天的特点。
4.第二段和第一段的关系是怎么样?
第一段是第二段的陪衬。作者的意图是:以城中的“余寒犹厉”反衬效外的春意盎然,以“局促一室之内”的寂寞心情反衬郊游时“若脱笼之鹄”的开阔胸襟,同时在反衬中又自然得出了“城居者不知春”的结论。
5.如果为第二层划分层次,可以分为几层?各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廿二日天稍和——至满井),交待出游日期、气候、同行人物及出游路线。
第二层(高柳夹堤——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描写满井盎然的春色。
第三层(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表现作者的欢快心情。
6.如果把第二层再分为两个小层次,该怎么办?两层的主要内容各是什么?两层间构成怎样的关系?
讨论并归纳。
第一小层(高柳夹堤——若脱笼之鹄),写满井春色的全景轮廊。
第二小层(于时冰皮始解——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依次描绘各种景物细节。
两个小层次构成了先总写、后分写的关系。
7.可否把第二段的第三层删去?为什么?这一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讨论并归纳:“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是全文的主旨所在,既高度概括了上述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的内容,表现了作者的欢快心情,也反映了作者对哲理的追求。从这次出游他认识到城居时所以不知有春,是因为自己“局促一室之内”,而实际上春已降临人间。这是思想境界升华的表现。这就表明:美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常常由于这样那样的限制而看不到它,这是很可惜的。懂得了这个道理,人们才能自觉地摆脱某种限制,不断地去扩大自己的视野,去发现生活中本来就有的美好的东西。
小结(讲述为主):
1.本文是写景的小品。小品是散文的一种,特点是:在说理上则深入江出,在记叙上则简明生动。明清两代这种体裁最为盛行。
2.袁宏道反对复古,并努力实践,他写文章强调“性情”,强调自然,天真、趣味。他主张自然地流露个性,语言流利净洁。这篇游记,就是他的这种主张的实践范例。他的缺点是题材狭窄,往往只是写些风景名胜之类,因而成就受到一定的限制。
3.我国游记的传统写法,在末尾写出作记的原故,同游者姓名,游览的时间。本文选入课本时,末了几句话删掉了。删文大意是作学务这种闲官,没有什么心中牵挂的事,游满井仅仅是开始而已。于此可见袁宏道为人的闲适之致。
【妙文赏析】
(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