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断贫穷循环(观点).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阻断贫穷循环(观点)

阻断贫穷循环(观点)   城镇化进程中的贫民窟改造是很多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棘手难题,巴西采取的改造方式带有明显“巴西特色”,未必能直接套用到其他国家。但这一进程中遇到的难题,却有一定的共性。   巴西贫民窟改造的难度非常大,也很复杂,各种问题常常纠结在一起,比如居住权、廉价房建设、救助发放等等。但最难的还在于改造的可持续性,即如何不断扩大和延续改造的成果,阻断贫穷的循环。   贫民窟的改造当然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以解决当地居民的基本生活问题,让他们的生活水平逐步与城市化的进程同步。通过居住条件和环境的改善,可以使贫困居民享受到有尊严的生活,而不再有边缘人的感觉。   但是,要让生活在贫穷中的人们从代代相传的贫穷中走出,要让年轻一代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一个不同于前辈的光明未来,仅仅依靠基础建设等“硬件”的投入还不够,更需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   贫民窟的居民,不只在物质上贫困,在教育上更贫困。笔者在巴西贫民窟采访时,感到那里的居民虽对生存环境的逐步改善比较满意,但同时又生怕重返贫穷。   在生活条件和环境改善后,教育的提升问题更显突出。贫困阶层能否彻底走出贫困,并逐步与中产阶层融合,关键在于能否让他们享有与中产阶层同样的教育,让贫民窟的孩子在人生起步阶段不落伍,从而阻断贫穷的循环。   通常认为,教育可以使贫困者掌握一定的工作技能,让其自食其力,不再依赖社会救助。但更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可能在于,教育能让在贫民窟长大的年轻一代改变对未来的看法,以更开阔的视野去观察世界、认识自身,最终实现观念的变革。这一点比简单地教给他们工作技能更重要。   人是城镇化进程中最重要的因素。在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中,尤其是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脱贫成果之后,需要更多地注意教育资源分配的公正性和公平性,以及对脱贫人口的教育投入。   《圣保罗州报》——   解决“零贫民窟”问题   相较“零关税”,巴西现在最需要解决的是“零贫民窟”的问题。尽管巴西政府已经做出很多努力,但全国仍有10%的人生活在贫民窟中,还有更多工作需要政府去推进。      《经济价值报》——   多方努力??齐头并进   巴西著名社会学家马里利亚表示,改造巴西的贫民窟,需要将其纳入国家发展的社会经济计划中,更需要政府、私营部门、各社会组织及社区领袖的共同努力。巴西目前所需要解决的最大问题是,让各方力量朝着一个方向努力,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南美侨报》——   良好的城市规划   巴西城市事务专家和心理学家卡尔迪亚指出,没有良好的城市规划,没有基本的基础设施,就无法改善贫民窟的环境。      《圣保罗页报》——   以尊重法律为前提   特约评论员威廉姆森指出,对贫民窟居民的安置绝对不能落后于整个社会的发展进程。巴西政府应当在尊重法律的前提下进行改造,并妥善安置受影响居民。“保证贫民窟居民新的生活环境是安全的,且具备基本的医疗设施,是政府应当做到的最基本工作”。   世界银行行长金墉近日表示,巴西在发展成果分配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存在诸多不公平,必须深刻思考如何开启新的发展阶段。

文档评论(0)

xcs8885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006513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