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育学复习要点全面整理
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的学术定义
1.教育是一种合乎目标的行动(教育是一种既有一定计划性,也有一定随意性,但无论如何却是有意识的人类活动。)(德国 鲁道夫·络赫纳)
2.教育是来源于社会的所有影响的总和(教育是成人一代人对社会生活方面尚未成熟的年轻一代所施加的影响。)(法国 迪尔凯姆)
3.教育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杜威)
4.教育是为人的完美生活做准备(斯宾塞)
5.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交流活动(“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 ,包括:知识、生活内涵、行为规范等) (雅斯贝尔斯)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
三要素说:1.教育者2.学习者3.教育影响
六要素说: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途径
教育的类型
1.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 2.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 4.学龄教育与成人教育
四、教育学的定义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即研究如何培养人的科学)
教育起源说
上帝起源说 生物起源说 心理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 代表人物 夸美纽斯 英国 沛西·能 美 孟禄 恩格斯 主要观点 教育与世间万物一样都是由上帝所造,教育的目的在于体现神或上帝的意志,使人皈依上帝或顺从于神。教育学是阐明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全部艺术 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于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 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中儿童对成人行为的无意识模仿。
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社会再生产和社会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产生的基本观点) 局限性 教育起源生物学化,将人类教育贬低为本能
行为,把教育过程看作是按生物学规律完成的
过程,抹杀了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教育起源无意识模仿,则此无意识为遗传性,而非获得性的;是先天的而非后天的;为本能的
而非文化和社会的。依然否认的教育的社会性。 六、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萌芽阶段 创立阶段 发展阶段 (1)中国古代教育思想 (2)西方古代教育思想 代表作 《学记》 “产婆术”;《理想国》;《政治学》《尼各马可伦理学》;《论雄辩家》;《雄辩术原理》;《忏悔录》 《大教学论》 是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产生的标志; 《普通教育学》最早以教育学命名的专著
《民本主义与教育》实用主义教育学、进步主义教育理论(儿童中心论);《实验教育学纲要》;文化教育学 代表人物 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朱熹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西塞罗;昆体良;奥古斯丁 夸美纽斯;赫尔巴特(传统教育学派) 杜威(现代教育学派);德国 · 梅伊曼;爱德华* 斯普朗格
:教育与个体发展.
1、人的发展:生理的发展:人的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增强
心理的发展:认知的发展(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意向的发展(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
社会适应的发展:个性特点、主体意识、社会交往能力
2、儿童发展观的近代流变
自然成熟论 环境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发展观) 精神分析理论 文化历史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 代表人物 格赛尔 华生、斯金纳、班杜拉 弗洛伊德、艾里克森 “维列鲁”(维果斯基、列昂节夫、鲁利亚) 皮亚杰、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教育能够制约人的遗传素质对其身心发展的影响
(2)教育能够调节和选择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3.教育能够系统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方向、速度和水平。
(3)教育的社会功能
教育目的:就是人们依据一定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的发展的需要而形成的关于受教育者的总体发展规格和素质要求的预期设想和规定。
教育目的的功能:导向功能、选择功能、激励功能、评价功能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个人取向 代表人 主张 古典自由主义教育
柏拉图、
亚里斯多德:、
昆体良 培养哲学家、
培养自由人、
培养演说家育 自然主义教育
卢梭 教育目的在培养自然人;要求提高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 人本主义教育
伊拉斯谟、罗杰斯
人在受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要求尊重儿童的本性、尊严、兴趣和理想。教育目的是培养和陶冶学生的人性,造就社会需要、欢迎的人。) 社会取向 儒家政教合一思想 儒家思想 1)以儒家思想治国
2)重视教育与社会政治的作用
3)提倡“五伦” 公民教育思想 凯兴斯泰纳 主张个人绝对属于国家,每个人都作为公民存在。 教育的文化本位 德国 斯普朗格 人是一种文化存在,教育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教育目的就是促进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的主观文化转换,从而培养完整的人格
中国教育目的的发展
(2010)教育方针:
教育制度的构成要素:规则要素、物质要素、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