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初中统计与概率知识点精编
(一)统计篇
主要知识点(三种统计图,科学计数法,近似数,有效数字,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普查,抽查,频数,频率,极差,方差,标准差)
一、生活中的数据(一)(七年级上册第六章)三种统计图略
二、生活中的数据(二)(七年级下册第三章)
1.科学计数法:
①一个绝对值小于1的数也可以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成的形式,其中,n是负整数。
②技巧:n的绝对值等于这个数的左边第一个非零数字前面的零的个数。
③一百万=1×106 一亿=1×108
2.近似数和有效数字:目标:取近似数,能指出近似数的有效数字。
精确数是与实际完全符合的数,近似数是与实际非常接近的数。
有时我们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四舍五入法选择一个数的近似数。
注意: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时,很容易将小数点末尾的零去掉,一定要注意精确到的数位(及四舍五入到的数位)。如0.73049四舍五入到千分位是0.730,注意不要去掉末尾的零。四舍五入到哪一位,就说这个近似数精确到哪一位。
对于一个近似数,从左边第一个不是0的数字起,到精确的数位(即四舍五入到的数位)止,所有的数字都叫做这个数的有效数字。
三、数据的代表(八年级上册第八章)
1.平均数:目标:会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
我们常用平均数(算术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在实际问题中,一组数据里的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未必相同,因而,在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时,往往给每个数据一个“权”,这样的平均数叫做加权平均数。
例如;你的小测成绩是80分,期末考成绩是90分,老师要计算总的平均成绩,就按照小测40%、期末成绩60%的比例来算,所以你的平均成绩是:80×40%+90×60%=86
学校食堂吃饭,吃三碗的有 χ 人,吃两碗的有 y 人,吃一碗的 z 人。平均每人吃多少?(3×χ + 2×y + 1×z)÷(χ + y + z)
这里x、y、z分别就是权数值,“加权”就是考虑到不同变量在总体中的比例份额。
(1)一般地,个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2)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数据的“三个代表”)的特征: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是数据的代表,它们刻画了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计算平均数时,所有数据都参加运算,它能充分地利用数据所提供的信息,因此在现实生活中较为常用,但它易受极端值的影响。
中位数的优点是计算简单,受极端值的影响较小,所以当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的变化较大时,可用中位数来描述“平均水平”,但不能充分利用所有数据的信息。
一组数据中某些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众数往往是人们尤为关心的一个量。但各个数据重复的次数大致相等时,众数往往没有特别意义。
四、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
1.调查方式:目标:学会选择适当的调查方式。
(1)为了一定的目的而对考察对象进行的全面调查称为普查。其中要考察对象的全体称为总体,而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称为个体。
(2)从总体中抽到部分个体进行调查称为抽样调查,其中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个体叫做总体的一个样本,样本的数量称为样本容量。
2.数据的收集:
为了获得较为准确的调查结果,抽样时要注意样本的代表性和广泛性。
3.频数与频率:
(1)在数据统计中,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称为频数,而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与总次数的比值称为频率。
(2)频数分布直方图
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的一般步骤:①分组。将收集的数据分成若干组。一般地,数据越多,分的组数越多。当数据在100个以内时,通常分成5—12组。②决定各组的分点(即各组起点数和终点数),相邻两组之间不能交叉。③累计出各组的频数,列出频数分布表。④⑤在水平方向取出组数相同的等份数作为宽,从小到大将各组数排列起来;将竖直方向分成适当的等份数(能表示出最多和最少的频数),以各组相应的频数为高,画出各个小长方形,即得频数分布直方图。
注意:①在画频数分布直方图时,首先要列出频数分布表,在分组时要注意组数适当,组距相等。②分组要不空、不重、不漏。不空,即该组必须有数据;不重,即一个数据只能在一个组中;不漏,即不能漏掉某一个数据。
(3)频数折线图
为了更好的刻画数据的总体规律,我们还可以在得到的频数分布图上取点(通常是各组的中点)、连线,得到频数折线图。
4.数据的波动:目标:了解极差、方差、标准差(“三差”)的意义及作用;会用样本方差、标准方差估计总体的方差、标准差;体会数据波动对决策的作用。
实际生活中,除了关心数据的“平均水平”外,人们往往还关注数据的离散程度,即它们相对于“平均水平”的偏离情况。数学上,数据的离散程度可以用极差,方差或标准差来刻画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期末训练题四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docx VIP
- 2025年AILD-B2解码地球初赛模拟题一附答案.docx
- 期末复习专项训练题 判断题 教科版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docx VIP
- 期末复习专项训练题 简答题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docx VIP
- 中考地理专题复习(6)—气候及其影响-专题复习课件.ppt
- 期末复习专项训练题 实验探究题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docx VIP
- 2025年北京市东城区九年级(初三)一模物理试卷(含答案).pdf
- 期末复习专项训练题01——综合材料题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docx VIP
- 潘通色卡U电子版.pdf
- 预防接种技能操作案例.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