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新课标语文艺考生文化课冲刺课件:第02讲 正确使用虚词 (共20张PPT).ppt

2018年新课标语文艺考生文化课冲刺课件:第02讲 正确使用虚词 (共20张PPT).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8年新课标语文艺考生文化课冲刺课件:第02讲 正确使用虚词 (共20张PPT)

* 知识梳理 典例精练 能力提升 第一部分 知识梳理 一、考点透析 虚词是没有实在意义的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和关联词等,高考也是主要考查这几类虚词。 【几种虚词解说】 1.副词 副词一般放在形容词或动词前面用来修辞形容词或动词。副词使用得当,可以使句子的组织更加严密,意思的表达更明确。副词使用不当,就会影响句子的结构和意思。例如: 他拿起望远镜看了一阵,想了一会儿,接着在地图上飞快地画了一些符号,然后用望远镜仔细地再看了一阵。 【解析】句中“再”使用不当,因为表示动作行为的重复或应用“又”,表示将要重复的动作用“再”;而句中已经用“了”表示已然语气,所以“再”应改为“又”。 2.介词 介词多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前,它的使用离不开语境;一个句子用不用介词,用哪个介词,用在什么位置,介宾短语是否完整,搭配是否得当,都得根据句意来确定。例如: 对于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还没有引起有关部门足够重视。 【解析】句中滥用介词“对于”,从而缺少了主语。 3.助词 助词是附在别的词、短语或句子后面,起辅助作用,表示一些附加意义的词。需要注意的是:⑴正确使用结构助词“的”、“所”、“似的”。注意它们的固定结构和习惯用法。⑵正确使用语气助词,恰当地表示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语气。⑶正确使用动态助词“着”、“了”、“过”。比如:这一事实充分显示着在他面前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着”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或者状态正在持续,而句中的“显示”不表示进行或持续的行为状态,因此不能用“着”。) 4.关联词 关联词在使用上往往存在滥用、错用、搭配不当和位置不当等毛病。比如: 不仅伟大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奋的民族,更是一个充满智慧的民族。 【解析】 “不仅”与“更”搭配,表示意思更进一层,搭配没有问题,但“不仅”的位置不恰当,应当放在两个分句的共同主语“中华民族”的后面。 二、应试指津 虚词使用得分策略:   1.看词性   词性不同,虚词的语法功能就不同,我们只有把握了词性,才能做到准确使用。比如: 走在大街上,天色微暗,行人稀少, (偶尔、偶然)几片雪花飘落,更平添了几分寒意。 【分析】“偶尔”和“偶然”都含有“有时候、不经常”的意思,但“偶尔”常用作副词,修辞动词,语境中用于修辞动词“飘落”;“偶然”常作形容词,修辞名词。 又如,“和”、“与”、“跟”、“同”,既是连词又是介词,这就要结合语境认真辨析。比如; 在中国和与中国签署协议的37个成员国都将双边协议文本提交WTO秘书处后,WTO中国工作组才会组织135个成员国投票。 【分析】“和”是连词,“与”是介词。   2.看搭配   关联词语在使用中有着固定的搭配关系,一般不能换用。在辨析虚词时,要结合句中出现的词语,看清是不是成套出现,是否构成了固定搭配关系。一些虚词有几种搭配关系,要结合语境来选择。比如: 因为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消费欲望渐趋强烈,需要用钱的地方也越开越多,这时   (如果/尽管 )不加以教育和引导,他们就可能会乱花钱。   【分析】横线处属于假设关系,与后面的“就”搭配,所以应填“如果”。    又如:“不但”和“而且”、“反而”都能搭配,如果前后分句意思相反,“不但”则只能与“反而”搭配。“无论”只能和表选择的词语“或”、“还是”搭配,不能和表并列的词语“和”等搭配。 常用成套关联词语如下:⑴表并列。“一方面……一方面…… ”,“有时……有时……”,“既(又) ……又……”。⑵表选择。“不是……就是……”,“是……还是……”,“与其……不如……”,“宁可……也不……”。⑶表递进。“不但……而且……”,“尚且……何况……”。⑷表转折。“虽然……但是……”,“尽管……可是……”。⑸表条件。“只要……就……”,“只有……才……”,“除非……才……”,“无论……都……”,“不管……总是……”。⑹表假设。“如果……那么……”,“即使……也……”。⑺表因果。“因为……所以……”,“既然……就……”。 3.看语气 主要是指表示语气的副词和助词。比如:   连学好母语都需要花大力气,下苦功夫, (何况、况且)学习外语呢?   【分析】“况且”常与“还”搭配。“何况”可用于反问,“况且”不能。因此,应选“何况”。   所有这些,都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多加体会揣摩。有些虚词必须用在表疑问的句子中,用在陈述句中就不合语法。有些虚词用来表达委婉语气,如“与其”、“不过”,有些用来表达强调语气,如“宁可”,分辨不清就会误用。比如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17631114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