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9章 国民收入核算体系
金融机构的作用 厂商 生产要素报酬 提供生产要素 货币(消费C) 提供商品或劳务 金融市场 家庭 投资I 储蓄S 利息 利息 3、两部门的投资储蓄恒等式: 总需求(AD)=消费+投资=C+I 总供给(AS)=工资+利息+地租+利润=消费+储蓄=C+S 总需求等于总供给的条件,就是国民收入的均衡条件: AD=AS C+I=C+S I=S 也就是两部门的投资储蓄恒等式。 二、三部门的投资——储蓄恒等式 三部门中是在两部门的基础上加上了政府部门。政府通过税收和政府支出来参与经济活动。 税 收 T 支出 G 货币(工资) 提供生产要素 货币(消费C) 提供商品或劳务 厂商 金融市场 家庭 投资I 储蓄S 利息 利息 政府 在三部门中,总需求多出了政府购买(G),变成了:AD=C+I+G 从总供给看,各项要素收入中多出了政府的税收这一项,变成了:AS=C+S+T 所以总供给=总需求的均衡条件就可以表示为: C+I+G=C+S+T 推出: I=S+(T-G)其中T-G是政府储蓄,这就是三部门的投资储蓄恒等式。 三、四部门的投资——储蓄恒等式 四部门经济是在三部门的基础上加上国外部门。 税 收 T 支出 G 货币(工资) 提供生产要素 货币(消费C) 提供商品或劳务 厂商 金融市场 家庭 投资I 储蓄S 利息 利息 政府 税收T 出口X 进口M 国外 从需求看,总需求比三部门多出了国外对本国产品的需求,也就是出口X。 从供给看,总供给多出了国外产品的供给,也就是进口M。用公式表达: AD=C+I+G+X;AS=C+S+T+M 当总需求等于总供给时: I+G+X=S+T+M 从而 I=S+(T-G)+(M-X) 这就是四部门的投资储蓄恒等式。 Ps:一个有用的公式: 经济管理系 李一鸣 QQ:235280338 GDP是什么? 一、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 1、概念: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境内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生产出来并在市场上销售出去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总和。 一件衬衣是怎么生产出来的? (1)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 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尤其最后的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 中间产品: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或者是在以后的生产中作为投入品的产品。 (2)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 (3)GD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中间产品的价值不计入。 (4)GDP是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 (5)GDP是计算期内(比如2011年)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是流量而不是存量。 (6)GDP是一个地域概念。 提问:诺基亚在中国的利润是该计入芬兰还是中国的GDP?海尔在美国的利润呢? (7)GDP一般仅指市场活动所导致的价值。 (8)最重要的关系:产出总是等于收入;产出总是等于支出。 3、名义GDP和实际GDP 在进行不同时期的GDP比较的时候,要考虑的价格变动的因素。所以GDP有名义和实际之分。 名义GDP:使用生产产品和劳务的那个时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价值。比如2011年的GDP,就用2011年的价格来计算。 实际GDP是一某一年做为基年的价格计算出来的价值。 例如: 假如以2000年为基年,假设该年A国共生产一个苹果,价值为100元。是年该国的GDP计为100元。 第二年其又只生产了一个苹果,但是由于通货膨胀该苹果卖200元,于是当年的GDP计为200元。 4、人均GDP GDP反映了一个国家总体的经济发展状况,而人均GDP主要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国民的总体富裕程度和生活水平。 案例:改革开放30年我国的GDP和人均GDP 年份 GDP(美元) 增长率(%) 人均GDP(美元) 人均GDP增长率(%) 年份 GDP(美元) 增长率(%) 人均GDP(美元) 人均GDP增长率(%) 1978 216,462 11.7 226 10.2 1993 613,223 14 520 12.7 1979 261,259 7.6 270 6.1 1994 559,224 13.1 469 11.8 1980 303,446 7.8 309 6.5 1995 727,981 10.9 604 9.7 1981 286,895 5.2 289 3.9 1996 856,085 10 703 8.9 1982 281,287 9.1 279 7.5 1997 952,653 9.3 774 8.2 1983 301,799 10.9 295 9.3 1998 1,019,462 7.8 821 6.8 1984 309,757 15.2 299 13.7 1999 1,083,279 7.6 865 6.7 1985 307,023 13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