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联盟]吉林省双辽市第五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2格律诗五首 赤壁.pptx

[中学联盟]吉林省双辽市第五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2格律诗五首 赤壁.ppt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学联盟]吉林省双辽市第五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2格律诗五首 赤壁

本课第1课时 累计5课时 本课课型 新授课 第二课:格律诗五首 《赤壁》 主备人:杨春波 备课组:语文组 副备人:赵凤珍 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诗句的意思,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用复述、改写、表演等方式把对诗意的理解表达出来。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不同的思想感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增强环保意识。 背诵并默写整首诗。 作业布置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新知探究 创设情境 激情导入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提问“大李杜”和“小李杜”分别指谁? 新知探究 整体感知 1、《赤壁》作者杜牧(803——约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人(今陕西西安人),他与诗人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新知探究 2、赤壁之战是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曹军,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杜牧此诗虽以地名为题,实则是借题发挥,怀古咏史。  新知探究 前两句是第一层,交代兴感之由。借一件事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后两句是议论,是第二层,不直接叙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是通过写东吴两个美女的命运来间接反映这种变迁 新知探究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新知探究 1、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2、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新知探究 三、深入诵读,展开联想:              4、情景诵读:看到这一切老人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再也看不到熟悉的亲人,感受不到热闹的家园了。我65年思念的家啊,竟成了————我65年苦苦期盼的家啊,竟成了————我65 年魂牵梦的家啊,竟成了————65年的思念,65年的期盼,就这样化作了满目苍凉。然而65年前,我离开家时,我的家并不是这样的啊,它会是什么样呢? 总结 这是一首咏史诗,写的是三国赤壁之战,诗人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讽嘲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得胜的侥幸,对历史兴亡成败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拓展延伸 A、尝试将本文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B、背诵并默写本诗。 作业布置 A、背诵并正确默写这首诗。 B、改写本诗,加入自己的联想和想像。 教学反思 学生诵读较好,对诗歌理解较好,默写效果好,学生对本文涉及到的历史故事了解的不多,课后要求学生自己去查阅。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17631114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