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中国社会原子化动向及其对社会工作的挑战.doc

转型期中国社会原子化动向及其对社会工作的挑战.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转型期中国社会原子化动向及其对社会工作的挑战

转型期中国社会原子化动向及其对社会工作的挑战 挑战与回应:中国社会工作的新发展(二) 田毅鹏 2012-10-25 14:18:25  来源:《社会科学》(沪) 2009年7期   【英文标题】Challenge and Response: New Development of Social Work in China   【作者简介】田毅鹏,吉林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吉林长春130023)   【内容提要】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在单位制走向消解的背景下,出现了社会原子化动向。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疏松化、社会纽带松弛、个人与公共世界疏离等方面。在道德滑坡、规范失灵,社会结构“碎化”的情形下,社会工作虽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们欲发挥社会工作在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的作用,就必须努力开展社会创新,通过社会改革完成对社会的修复,实现社会公共性构造的转换。   【关 键 词】中国社会/原子化/社会工作/挑战   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5833(2009)07-0071-05   如果我们以20世纪90年代中期为分界线,将新时期社会工作进入中国大陆的历史分为两个阶段加以考察的话,会发现“单位制”似乎是与“社会工作”关联度最高的词汇。90年代中期以前,社会工作专业虽然再度进入中国大陆高等教育体系,并开展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但在社会上的影响却非常有限。因为在单位体制下,“单位”几乎全面覆盖了“社会”,根本不存在社会工作施展的空间。没有“社会”,焉来社会工作?而到了90年代中期以后,伴随着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和过渡,单位制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单位制走向消解的背景下,昔日由单位承载的众多社会职能开始向单位外转移,社会工作也由此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单位制度走向消解的过程中,中国社会出现了“原子化”等新的演化动向,遂使社会工作的发展被置于全新的社会环境背景下,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转型期中国社会“原子化”动向的主要表现   众所周知,所谓单位制度实质上是在主流意识形态基础上建立的以形成整个社会“一致性”为目的的制度安排。单位制度既是一种特殊的制度组织形式,同时其中又蕴涵着一种强调“整合”与“一致性”的意识形态。而就中国而言,现代民族国家的“凝聚”过程,主要表现为“国家—单位—个人”纵向体系的建立。在中国社会,“单位之所以被看作一种制度,是因为它是在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的组织和机构形态”①。在这一意义上,所谓单位制度建立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克服中国人传统散漫劣根性,将原子化的‘臣民’改造为‘国民’,整合到民族国家体系之中,造成现代民族国家,形成新的‘集体认同’的过程”②。可见,单位制度是20世纪中国在回应西方工业文明挑战,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过程中产生的,是现代性在中国本土别开生面地展开的结果。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单位制度发生剧烈变迁为背景,当我们通过种种改革措施力促单位制度走向消解之时,数量众多的“单位人”开始告别单位,变为“社会人”。由于转型期中国社会变迁的急剧性,在单位外新的社会组织尚未形成、新的社会联结尚未建立起来之际,必然会出现个人游离于社会组织和群体之外的社会原子化现象。此外,转型期工具理性的膨胀和唯我主义的风行,在一定程度上亦为社会原子化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本文在此使用的“原子化”概念,主要是指在单位制度变迁过程中社会联结状态发生变化的过程。主要表现为个人之间联系的弱化、个人与公共世界的疏离以及由此而衍生出来的个人与国家距离变远、道德规范失灵等一些基本的社会联结被破坏的现象。一般说来,社会“原子化”的表现有三:(1)人际关系疏离化、社会纽带松弛、初级社会群体开始走向衰落。即伴随着现代化或社会转型的进程,人们开始从各种共同体中被“解放”出来,而成为一种独立的个体存在,人际关系开始疏离,走向原子化,陷入利己主义的小圈子。(2)个人与公共世界的疏离。任何一种成熟的文明社会都是建立在一些基本的、真实的社会联结基础之上的。其中最为重要的应是介于国家与个人之间的社会初级群体及其相应的组织团体。而走向原子化的社会则恰恰是破坏了上述基本联结,使个人直接面对国家,导致社会内部松散、组织能力差,在表达利益诉求、维护个人权益时,往往以原子化的个人去面对政府和社会。此种现象的危险性在于,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无法上达,而政府的惠民政策也失去了下传的管道。(3)规范失灵,社会道德水准下降。当社会走向原子化之后,各种社会制约因素消解了。同时,当各种人际联结的纽带丧失后,社会上自私自利的唯我主义就会风行,导致各种社会制约因素走向消解,人们最终将纯粹工具性地看待社会。   以上述社会“原子化”一般的理论来研究分析转型中的中国社会,我们发现

文档评论(0)

asd52251365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