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时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教师版.doc

第3课时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教师版.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3课时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教师版

第3 课时 等差数列的前项的和(1) 教学目标 (1)理解用等差数列的性质推导等差数列的前项和的方法; (2)掌握等差数列的前项和的两个公式,并能运用公式初步解决有关问题; (3)理解蕴含在推导过程的数学思想、掌握相关的数学方法,提高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公式的推导、理解和记忆,公式的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一.问题情境 1.一堆钢管共7层,第一层钢管数为4,第七层钢管数为10,且下一层比上一层多一根,问一共有多少根钢管? 二.学生活动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可得出如下方法:①数一数;②分组求和(插入高斯的故事);③倒序相加法。 三.建构数学1.等差数列的前和: (1)问题:在等差数列中首项,公差,求……+. ……+……+ ……+…… ∴ ,∴ ,又∵, ∴. (2)等差数列的前和的求和公式:. 说明:(1)等差数列的前和等于首末两项和的一半的倍; (2)在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及通项公式中有,,,,五个量,已知其中三个可以求出另外两个。 四.数学运用1.例题: 例1.在等差数列中,(1)已知,,(2),求;已知,,求。答案:(1) (2) 例2.(1)在等差数列中,已知,,求及;(2)在等差数列中,,,,求及 解:(1)由题意,得 由(2)得: 代入(1)得,∴(舍去),∴ (2)由题意,得 解得: 例3.求集合的元素个数,并求这些元素的和。 解:由,得,故集合中的元素共有14个,将它们从小到大列出,得,,,,……,. 这数列是等差数列,共有项,记为,其中,所以,答:集合共有14个元素 ,它们的和等于. 例4.(1)在等差数列中,若,求(答案:) (2)在等差数列中,,第11项到第20项的和为910,求 第21项到第30项的和。 解:(2)设等差数列的首项为,公差为,由题意,得即: 解得: ∴ ,∴ 从上例中我们发现:也成等差数列,你能得出更一般的结论吗? 结论:仍成等差数列,公差为(为确定的正整数)。 五.回顾小结: 1.等差数列的前项和的两个公式及推导方法 ; 2.在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及通项公式中有,,,,五个量,已知其中三个可以求出另外两个。 3.等差数列前项和的性质:在等差数列中前项为,则仍成等差数列,公差为(为确定的正整数)。 §2.2第4课时 等差数列的前项和的公式(2) 教学目标(1)能熟练运用等差数列前项和的公式解决有关应用问题,(2)掌握等差数列前项和中奇数项和与偶数项和的性质。 教学重点,难点等差数列前项和的公式的应用。 教学过程一.问题情境 情境:1.等差数列中,,,则;2.等差数列中,,则; 3.已知等差数列前项和为,前项和为,前项的和为为; 4.某剧场有20排座位,后一排比前一排多2个座位,最后一排有60个座位,这个剧场共有 820 个座位。 二.学生活动学生板演解答上面各题。 三.数学运用 1.例题:例1.已知等差数列的项数为奇数,且奇数的和为,偶数项的和为,求此数列的中间项及项数 解:设项数为,奇数项和记为奇,偶数项和记为偶 , 由题意,奇 ①偶 ② ①②得,,解得,∴ 项数为7项,又 奇 ,∴ ,即中间项为. 说明:设数列是等差数列,且公差为,(Ⅰ)若项数为偶数,设共有项,则①奇偶; ② ; (Ⅱ)若项数为奇数,设共有项,则①偶奇; ②. 例2.某种卷筒卫生纸绕在盘上,空盘时盘芯直径40mm,满盘时直径120mm,已知卫生纸的厚度为0.1mm,问:满盘时卫生纸的总长度大约是多少米(精确到0.1m)? 解:卫生纸的厚度为0.1mm,可以把绕在盘上的卫生纸近似地看作是一组同心圆,然后分别计算各圆的周长,再求总和。由内向外各圈的半径分别为 因此各圈的周长分别为 ∵各圈半径组成首项为,公差为的等差数列,设圈数为,则 , ∴∴各圈的周长组成一个首项为,公差为,项数为40的等差数列, 答:满盘时卫生纸的总长度约是100米.说明:各圈的半径为该层纸的中心线至盘芯中心的距离。 例3.教育储蓄是一种零存整取定期储蓄存款,它享受整存整取利率,利息免税.教育储蓄的对象是在校小学四年级(含四年级)以上的学生.假设零存整取3年期教育储蓄的月利率为‰.(1)欲在3年后一次支取本息合计2万元,每月大约存入多少元? (2)零存整取3年期教育储蓄每月至多存入多少元?此时3年后本息合计约为多少?(精确到1元)? 说明:教育储蓄可选择1年、3年、6年这三种存期,起存金额50元,存款总额不超过2万元。 解:(1)设每月存入元,则有‰)‰)‰) 由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得:‰‰)解得(元) (2)由于教育储蓄的存款总额不超过2万元,∴3年期教育储蓄每月至多可存入(元),这样3年后的本息和为 ‰)‰)‰)‰‰)(元)。 答:欲在3年后一次支

文档评论(0)

xy88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