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经世致用(人教社选修“文化经典”)概要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日知录 正始》 文化渊源 1、秦汉儒家哲学:入世哲学 2、秦汉魏道家哲学:出世哲学 3、汉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对传统的儒家学说冲击很大,迫使一些学者研究佛、道思想。 4、宋明理学:引申、发展儒学观念,由此形成理学思潮。批判地吸收了某些禅道思想,普遍关心天道、心性等问题,或者把儒家的纲常伦理原则奉为天理(程朱理学),或者认为人心即理,良知即理(陆王学派),成为封建统治者的哲学. 经世致用之学 “经世致用”是中华文化特别是湖湘文化的精华,起源于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学说。 经世致用,中国宋代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提倡研究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等实际问题,要求经书研究与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联系起来,并从中提出解决重大问题方案的治学方法。又称经世致用之学。其特点是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自己的社会政治见解,并用于社会改革。 1.下列词语加线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剿袭(jiǎo )舛漏(chuǎn)菑畲(zīshē) B.庶乎(shù)摭我(zhé)潢潦(huángliǎo) C.无稽(jī) 谥号(shì) 谀佞(yúnìnɡ) D.襟裾(jū) 刘挚(zhì) 嘉靖(qìnɡ) 研读《文须有益于天下》 一、默读与感悟 二、思考:1.本则的观点是什么? 2.怎样的文章才是有“益”的? 3.文章运用什么方法论述中心论点的? 内容小结: 结合《文须有益于天下》说说自己对“经世致用”思想的认识。 顾炎武治学,并非纸上谈兵,亦且身体力行,注重实际调查。他晚年流寓秦晋之间,每出游,“以二马二骡载书自随,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全祖望《亭林先生神道表》)他怀抱经世之才,不愿为统治者所用,常常自己“小试”一番。他曾垦田于山东,畜牧于雁门之北、五台之东,累致千金。曾慨然叹曰:“使吾泽中有牛羊千,则江南不足怀也!”他漂泊北地25年,最终客死异乡。然其生活所资皆赖自我操持经营,财力有余,无需乞求,可见其非凡的经济才能。 研读《著书之难》 一、默读并感悟 二、思考:1.著书之难,难在哪里? 2.怎样才能做到“自成一家”? 3.举司马温公和马贵与的例子有何用意? 三、探究交流 思考:怎样看待网络小说? 内容小结 研读《文人之多》 思考:1.作者认为唐宋以来文人太多了吗? 2.作者心中的文人应该有什么标准? 3.引用刘挚、扬子云、黄鲁直的话是为了说明什么? 4.最后引用《宋史》中的记载,表明了什么? 《文人之多》中,作者将文人分为两类人,一类识经术通古今者,二类是不识经术不通古今者,作者对前类文人予以赞赏,认为后类文人不值一提,你认为作者观点是否过于极端? 从汉代到清朝的经学家,很多人过分注重章句之学,根本不顾全篇旨意,有舍本逐末之弊。李白有一首著名的讽刺诗《嘲鲁儒》即言:“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另一方面,文学家也并不是普通的“醉汉”,文学除了它的审美价值之外,还有它反映社会现实的认识功能,不可一概抹杀。 * 经世致用 经世:治理国事。其内涵是“经国济世”,强调要有远大理想抱负,志存高远,胸怀天下,侧重“形而上”; 致用:付诸实用。其内涵是“学用结合”,强调要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注重实效,侧重“形而下”。 “经世致用” 起源于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学说。其特点是,反对空谈,力倡学以致用的务实精神和“以实为宗”的良好学风。它以关注社会、关注民生为着力点,注重学术与社会实践的结合。 《日知录》三则 书名取之于《论语·子张篇》。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这是一部读书札记,反映顾炎武学术思想的著作。 (1613—1682),昆山(今属江苏)人。初名绛,清兵破南京,更名炎武,字宁人,另称为亭林先生。早年参加复社,清兵南下时,积极参加抗清斗争。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音学五书》等。 顾炎武与王夫之、黄宗羲并称“清初三先生”。 预习检测 C 益 损 明道 纪政 察民 道善 怪力 乱神 无稽 剿袭 谀佞 正反论证 难 自成一家 古人 今人 所未及 不可无 力而能传 速而不传 对比 创新 多 不识经术 不通古今 韩愈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