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的自我界定对农村妇女主体性建构的再认识概要.doc

规则的自我界定对农村妇女主体性建构的再认识概要.doc

  1.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规则的自我界定对农村妇女主体性建构的再认识概要

规则的自我界定:对农村妇女主体性建构的再认识 王 会 杨 华 ? 2013-02-28 15:20:01   来源:《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武汉)2011年4期第112~120页      【作者简介】王会,杨华,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4   王会(1985-),女,江苏淮安人,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农村妇女与农村社会学;杨华(1981-),男,湖南郴州人,法学博士,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农村妇女与农村社会学。   【内容提要】 在对女性主体性的研究中,国内女性主义研究从本土女性经验出发,强调农村女性主体性的策略性和情感性,这两种判断皆可以在传统父权制社会条件下做出,而无法建构和描述社会变化后农村女性的主体性。以农村妇女在家庭人情中的行为和角色的变化,去认识农村妇女主体性建构的新变化和社会意义,认为农村妇女主体性建构的突出标志是打破传统父权制下以男性与中心建构起来的规则体系和意义确认系统,并自我制定行为的规则和确认行为的意义。   In the study of female subjectivity, domestic feminist studies emphasis on strategic and emotional aspects on the subject of rural women from local experience. These two judgments can be made in the traditional patriarchal social conditions, while they cannot construct and describe rural womens subjectivity in the social chan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ehavior and the changing role of rural women in family human favor, this article addresses the new changes of rural womens subjectivity building and their social significance. It argues that the hallmark of construction of rural womens subjectivity is to break the male-centered rule system and meaning recognition system under the tradition of patriarchy, and to build up the rules and confirm the significance of behavior by themselves.   【关 键 词】农村妇女/主体性建构/规则/人情rural women/subjectivity construction/rules/human favor   一、前言   主体性是指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作用、地位,即人的自主、主动、能动、自由、有目地活动的地位与特征[1]。对于女性主体性的研究存在两个传统,一个是西方女性主义,一个是国内实证女性研究。   西方女性主义自18、19世纪之交产生以来,经过两个世纪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传统女性主义和后现代女性主义两大理论形态。传统女性主义者在女性主体性的阐述中制造了“他性”(the Otherness)一词,该词在女性主义的阐释中等同于社会制度的受动性,即因为社会的制约而完全丧失自身原有的人格结构,在漫长的历史中,女性是无主体性的客体存在,男人具有自己的主体性,而女人则没有,和男人相比,女人不能成其为自我,因此女人具有“他性”[2]。   后现代女性主义所强调的是女性主体性不同于传统女性主义所努力争取的女性主体性。后现代女性主义者开始质疑女性本质主义,并认识到女性是作为男人对立面的“他者”而存在,所谓的“女性气质”并非是女性生来就具有的,而是在男权社会下由男性制定,并通过一系列强制性社会文化塑造,使其固定化、本质化。他们认为女性与男性一样是具有理性、认知能力和自我行动的主体[3]。   国内实证女性研究对女性主体性的考察建基于本土女性的实践,也逐渐创造两个理论传统,其一是策略主体理论,其二是情感主体理论。前者认为女性不再是被动的个体,但其主体的行为包含着大量的“策略”,女性正是通过各种策略来实现主体行动的目的和意义[4]。后者提出女性自我是情感主体的自我的观点,并

文档评论(0)

y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