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竖直上抛运动Microsoft Word 文档
专题:竖直上抛运动
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竖直上抛运动,
2、掌握竖直上抛运动的规律及时间对称、速度对称的特征,
3、掌握竖直上抛运动的两种研究方法:分阶段法和整体法。
学习重点:竖直上抛运动的规律和特征,研究方法
学习难点:整体法研究竖直上抛运动
问题导学:
一、竖直上抛运动的基本知识:
1、定义:物体以初速度v0竖直向上抛出后,只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叫竖直上抛运动
2、运动情况:上升阶段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下落阶段是自由落体运动。加速度恒为g,方向始终竖直向下。
3、竖直上抛运动的的v—t图像(如图以竖直向上为正方向)
二、竖直上抛运动的规律研究(请结合前面所学知识完成以下问题)
(一)、分阶段研究
(1)、在上升过程中,物体做初速为vo向上,加速度为g向下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如图所示,
上升的最大高度H= ,
所用时间t= 。
从抛出点上升h所需时间t1= ,
此时速度v= 。
(2)、在下降过程中,物体做初速为o,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即自由落体运动)。如图所示,
落回抛出点所需的时间t,= ,
落回抛出点时的速度v2= 。
从最高点下落到A点时的速度v,= ,
从A点下落到抛出点所需的时间t1,= 。
总结:由以上分析可得,竖直上抛运动运动具有以下两个对称性特征:
1.时间对称
当物体上升到最高点时,v=0,则上升时间t上= ;物体由最高处落回抛出点的时间t下= v0/g,即t上=t下。
且物体在某一段距离内上升所用的时间与下降所用的时间也相等。称为时间对称性。
2.速度对称
物体在上升和下落经过同一位置时,具有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速度。即在运动速度的大小上具有对称性。
(二)全过程研究
从全过程来看,做竖直上抛运动的物体,加速度的方向始终与初速度v0的方向相反,所以可把竖直上抛运动看成是一个匀变速直线运动,要特别注意v0,vt,g,h等矢量的正负号。
一般选取竖直向上为正方向,v0总是正值,加速度则为-g,上升过程中v为正值,下降过程中v为负值。若物体在抛出点以上时h为正值,在抛出点以下时h为负值。
这样我们就可以利用vt=v0—gt,h= v0t—gt2/2,vt2—v02=-2gh进行分析计算,而不用考虑物体是在上升阶段还是在下降阶段了。
例题:在距离地面200m高处,以v0的初速度将一小球竖直向上抛出,9s末小球的速度大小为2vo,不计空气阻力,(g=10m/s2)求:
小球再经过多长时间落到地面
小球落到地面时的速度。
解法一 分段法
设小球上升到最高点的时间为t1,则t1= v0/g。 ①
由最高点下落,速度为2v0时,所用时间为(9—t1)s。
则2 v0=g(9—t1) ②
由①②式可解得v0=30m/s, t1=3s
小球由抛出点上升到最高点时上升的高度h1= v02/2g=302/(2×10)m=45m
所以小球距地面的最大高度H=h0+h1=200m+45m=245m。
小球由最高点处落下,H= gt2/2
故小球由最高点落地所用时间t==7s
则小球再经过t2=t—(9—t1)=1s落到地面
由v2=2gh可得,小球的落地速度
v==70 m/s,方向向下。
解法二:整体法
(1)由题意知,小球经过t1=9s时,速度v=﹣2v0,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
v=v0+gt得—2v0=v0—gt1 ①
由①式得 v0=30 m/s
设经时间t小球落到地面,此时小球的位移h=﹣200m。
由位移公式h=v0t+gt2/2得 —200=30t—0.5×10t2 ②
由②式得 t=10s
所以小球再经过时间t2=t-t1=1s落回地面。
(2)由速度公式得v=v0+gt
小球落到地面的速度v=v0-gt=-70 m/s 负号表示方向向下。
总结:1、竖直上抛运动的特征量:
上升时间t= v0/g;
上升最大高度H= v02/2g
2、从上面例题可以看出:竖直上抛运动问题,从整体上对运动全过程加以讨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全部适用,但关键是要注意各量的正负,弄清其物理含义。若从上升、下降过程的对称性考虑,能使问题的求解大为简化。若分上升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学雷锋 争做四好少年.doc
- 2009年江西高考理科综合试题.doc
- 关于礼仪培训的知识.doc
- 香港见闻(一).doc
- 英语学案-Unit 8.doc
- 内蒙古大学2011-2012大学数学A1-a期末试题_.doc
- 2013年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恒成立问题的几种常用题型.pdf
- 20120213--数码播放器--三星MP3、MP4播放器YP-G70播放音乐时如何选择上一曲?.pdf
- 废品回收策划书2.doc
- 胸膜疾病:胸腔积液、气胸.ppt
- 组合与图论数学二讲.pptx
- 文化迄今为止世界跨越两个大洲russia information.pptx
- 成果网络工作组txt.pdf
- param fra页面上次格式du fichier.pdf
- 欢迎加入网站fpga cpld助学小组lesson 19 max iiufm模块使用实例.pdf
- spmc75f2413a单片机在变频空调中应用.pdf
- 卷积神网络以限制时间成本he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 cvpr paper.pdf
- 地版课件复习-xiugai.pptx
- 除了提供服务用品以外这些材料用于任何目whbs 15 so070r jg01.pdf
- 时间表岭客户zhejiang电路门计划问题项目05 grandstand door schedule062 ID 05看台.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