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针的起源和展.pptx

  1. 1、本文档共10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耳针的起源和展

耳针的起源和发展福建中医药大学 林 莺讲座内容耳针概述回顾耳针发展简史谈谈如何学耳针和实践耳针一、耳针概述耳针Ear acupunctureAuricular acupuncture耳针:指在耳廓穴位用针刺或其他方法刺激耳穴,以诊治疾病的一种方法。耳针体系 中国耳针法国耳针(欧洲耳针)日本耳针二、耳针发展简史1957年前各国文献均有应用耳廓诊断和治疗疾病的零星记载中国耳与经络的联系耳与脏腑的联系耳廓诊断疾病耳廓诊断疾病耳廓治疗和预防疾病耳穴的记载1.耳与经络的联系《灵枢·口问》:“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耳脉《阴阳十一脉灸经》─《黄帝内经》手少阳三焦 耳与全身的经络联系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六阳经循行直接与耳联系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手太阳小肠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阴肺经耳与全身的经络联系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厥阴心包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六阴经通过经别合于相应阳经,间接与耳联系。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奇经八脉与耳的联系阳维脉:循头入耳后阳跷脉:循行下耳后入风池2.耳与脏腑的关系肾开窍于耳《灵枢·五阅五使》:“耳者,肾之官也。”《灵枢·脉度》:“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心寄窍于耳《素问·金匮真言论》:“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张振鋆《厘正按摩要术》 ——耳背分属五脏耳背上属心耳背中属脾耳背外属肝耳背内属肺耳背下属肾《厘正按摩要术· 卷一· 察耳》结合颜色、温度、耳背络脉的变化指导痘疹(即天花病)的辨治耳上属心,凡出痘时宜色红而热。若色黑寸白而冷,其筋纹如梅花品字样从皮上出者,皆逆也。 ……耳下属肾,凡出痘时其色宜红紫带冷,不宜淡黄带热,如筋纹梅花品字样为顺,如蚤咬芝麻之形者为险逆难治之候……耳诊用于瘛瘲的诊断凡发热,耳筋出现紫黑赤白皆凶。耳上凉者吉,耳下凉者凶。耳后青筋起,主瘛瘲。3.耳廓诊断疾病1946年病理学家Potter.E.L,观察到一些先天性两侧肾未发育的婴儿具有耳廓低位,外形较大,软骨相应少及耳尖呈水平角度等特征,认为耳廓的外形与内脏发育有一定的关系。《灵枢·师传》:“肾者主为外,使之远听,视耳好恶,以知其性。”《灵枢·本脏》:“耳黑色小理者肾小,粗理者肾大,耳高者肾高,耳后陷者肾下,耳坚者肾坚,薄不坚者肾脆。耳好前居牙车者肾端正,耳偏高者肾偏倾也。”《备急千金要方》:“耳大小,高下,厚薄,偏圆,则肾应之。”清朝《医述·卷十一·杂证汇参》:“耳者肾之窍。察耳之好恶,知肾之强弱。肾为人之根本,故耳轮红润者生。或黄、或白、或黑、或青而枯者死;薄而白、薄而黑、或焦如炭者,皆为肾败。”3.耳廓诊断疾病清朝汪宏《望诊遵经·望耳诊法提纲》:“(耳)以色言之,……黄赤者,多热气;青白者,少热气;黑色者,多血少气;黄赤为风,青黑为痛;白为寒,属分五行,亦应乎五脏。”“若夫耳形之诊,当以厚而大者为形盛,薄而小者为形亏。肿起者,邪气实;消减者,正气虚。润泽则吉,枯槁则凶,合之于色,亦可辨其寒热虚实。”“下消则耳轮焦干,肠痈则耳轮甲错。”“耳前后肿者,阳明中风之证也。”3.耳廓诊断疾病《灵枢·卫气失常》:“耳轮焦枯如受尘垢者,病在骨。”《灵枢·论疾诊尺》:“婴儿病……耳间青脉起者,掣痛。”《针灸甲乙经·小儿杂病》:“婴儿耳间青脉起者,掣,腹痛。大便青瓣、飧泻。”《厘正按摩要术》:“耳上起青筋者主肝风,耳聋发狂者阳虚病。耳痛、耳肿、耳聋者,皆主胆病。”4.耳廓判断疾病预后华佗《中藏经》:“肾绝,大便赤涩,耳干脚浮,舌肿者,六日死。”明代龚廷贤《小儿推拿密旨》:“……青色横目及入耳,此证应知死,耳内生疮黑斑出,医人休用术。”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凡耳轮红润者生,或黄或黑或青而枯燥者死。薄而白,薄而黑者皆为肾败”疾病预后不详的耳征《备急千金要方》:“耳黑如炱”、“黄色魇点如拇指应耳者”宋代闻人耆年《备急灸法》:“面带黄黑,连耳左右者”清代汪宏《望诊遵经· 望耳诊法提纲》:“青色绕耳”、“耳门黑气入口者”5.耳廓治病——放血法古籍记载《灵枢·厥病》:“厥头痛,头痛甚,耳前后脉涌有热,泻出其血,后取足少阳。” “邪在肝,则两胁中痛……恶血在内…… 取耳间青脉以去其掣”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用葱刺耳中,鼻中使出血,救卒中恶死。民间针刺外耳道口出血——胃痛耳背静脉放血——湿疹、小儿黄水疮耳上红丝刺破出血——癣症碎碗片或刀具划破耳廓放血——牲畜急性炎症或瘟疫等 5.耳廓治病——针刺法古籍记载《针灸大成》:“针耳门治龋齿,唇吻强。” 民间针刺耳轮——痄腮针刺耳廓背面——烂喉丹痧刺耳垂-红眼病 5.耳廓治病——吹耳法《素问·缪刺论》:邪客于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此五络, 会于耳中,上络左角,五络俱竭,令人身脉皆动而形无知也……以竹管吹其两耳。(王冰注:言使气入耳中,内助五络,

文档评论(0)

173****783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