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沙田山居教学实录
目 录
语文《沙田山居》教学课例 1
语文《今生今世的证据》教学课例 7
语文《走进阳光作文讲评》教学课例 10
数学《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教学课例 17
数学《直线方向向量与平面法向量及其应用(1)》教学课例 22
数学《函数的零点》教学课例 26
数学《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教学课例 31
英语阅读课之教学课例及反思 37
M2U1 Reading Boy missing, police puzzled 42
英语报刊阅读课的实践与反思 47
Making a booklet on keeping fit 52
物理《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教学课例 58
用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 63
化学《氯气的性质》教学课例 66
生物《细胞的增殖》教学课例 68
享 趣 旅 行 71
历史《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教学课例 75
《流域的综合开发与治理—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教学课例 82
《光绘艺术》教学课例 87
体育《田径——快速跑》教学课例 90
信息技术《图形、图像数字化原理》教学课例 93
信息技术《数据的整理与分析》教学课例 98
通用技术《稳固结构的探析》教学课例 102
研究性学习《构建和谐的人地关系》选题指导教学教学课例 104
研究性学习《基于网络的选题酝酿》教学课例 106
研究性学习《基于网络检索的选题论证》教学课例 111
语文《沙田山居》教学课例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 周健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找到关键句,并依照之理清散文的思路,说出本文结构美美在哪里。
2.学生能找到本文的文眼,体味作者的情感并能作出适当的评价。
3.学生能结合具体的语句揣摩余光中散文的语言美。
【教学实录】
1.导语设计
梁实秋先生曾经撰写过一副对联。上联是:右手写诗左手写文。下联是:成就之高一时无两。这副对联题咏的是余光中先生。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和《乡愁四韵》让我们久久地缠绵于最美的情愫,他的《听听那冷雨》让我们惊叹于诗性和灵性交织的文学乐章。这节课,让我们共同学习一篇他的抒情散文,去体味文中的情感,去感受文中的诗化语言。(板书:《沙田山居》余光中)
2.整体感知
全文共7个自然节。课前请大家把文章读了一遍,沙田山居周围有哪些事物?请尽量按照文中的顺序来回答。
生1:“书斋外面是阳台,阳台外面是海,是山。”文中有这样的一句。
生2:我想补充:还写了云烟以及山下的车来车往等等。
师:(给予肯定),并板书。
明确:沙田山居周围有海、山。海水日夜敲打山石,山间有时云烟弥漫,山下车来车往。
(说明:设计这一环节,意在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同时为下一个问题张本。)
3.感知结构美
① 阅读散文要尽量摸清文脉,即理清文章的思路,思路往往是迅速解读文本的钥匙。把握思路的方法很多,其中最简便的方法是抓关键句。文章中的关键句有时是段首句,有时是结论句,有时是过渡句,有时是议论抒情句。请大家大声地自由朗读课文第三节,边读边思考,这节的关键句是哪一句。
学生读书。
师:这节的开头一句“海围着山,山围着我”,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生: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师:这就是说,第二节写的是“海围着山”,第三节写的是“山围着我”,“我成了山人”。
教师板书:海、山、“我”
② 第三节中有一句话:“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这是化用了古诗中的句子。有哪位同学知道,这句诗是哪位诗人的哪一首诗中的句子?
生:李白,《山中问答》
教师带着全班背诵这首诗。“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师:文中说,“笑而不答”,但一些事物代他答了,是哪些事物呢?
生:鸟,虫,松风。
师:文中说:“这时,山什么也不说,只是争噪的鸟雀泄露了他愉悦的心境。”如果我们从中摘取一个词语——“争噪”,鸟儿用“争噪”的声音代山回答了,那么,“虫儿”是着呢么回答的呢?请你用文中的词语回答。
生:吟哦。
③ 文章哪一节写的是“风”?
生:第六节。
师:请同学们齐读第六节。
全班学生读。
师:请用文中的词语回答:风是用什么声音回答的呢?
生:咆哮。
师:很好。如果说第三节的这句话是领起到第六节,那么第四节和第五节写的是什么呢?得同学们2~3分钟时间浏览第四节和第五节,默读的时候尽量用我们刚才的方法找到这两节的关键句。
生默读课文相关段落。
生:第五节开头:“千山磅礴的来势如压,谁敢相撼?但是云烟一起,庄重的山态便改了。”我认为这两句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也就是说,第四节写的是“山的磅礴的气势”,第五节写的是山中的云烟。
师:说得非常准确。这位同学将我们刚才的方法“活学活用”。这就是知识、能力的迁移。(教师再阐述四、五、六三节的关系)
④ 指名读第七节,包括后面的“小诗”。
师:第一句话“海潮与风声,即使撼天震地,也不过为无边的静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