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谈“广东音乐”
浅谈“广东音乐”
广东音乐是流行于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及广府方言区的传统丝竹乐种,与粤剧、岭南画派并列为“岭南三大艺术瑰宝”。它以轻、柔、华、细、浓的特点和清新流畅、悠扬动听的岭南风格备受民众的喜爱,影响遍及大江南北,流行于世界各地的华人社区。2006年,广东省广州市、台山市联合申报的“广东音乐”项目进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
广东音乐最初因其多演奏戏曲过场音乐和民间器乐小曲而被当地人称呼为“过场”、“谱子”和“小曲”。后来在演奏上逐渐地形成了其独特的旋法、调式和演奏风格特点,作为一个有特色的独立地方乐种而被外省人称呼为“广东音乐”。它的流行地区以广州市以及珠江三角洲一带为中心,湛江地区也很盛行,以后又逐渐流传到上海及北方的天津、北京等大城市,在香港和东南亚的华侨聚居地,亦常演奏。【2】
其实,对于“广东音乐”这一称谓尚存争议。依照现在的行政地域划分,广东音乐给人的概念,应该是包括客家音乐、潮州音乐,以及在广东省内的瑶族、畲族音乐,甚至包括已从广东版图分割出去的海南的琼乐。但艺术形式本身是很难用行政区域来划分的,它的存在于发展有其客观的历史过程。由于客家音乐、潮州音乐、琼月等传播范围有限,影响不大,外省人对广东音乐的了解往往局限于广府民系的音乐,所以通常意义上“广东音乐”应指狭义上的广府音乐。有学者认为这一名称似乎把潮乐、汉乐、琼乐都包含其中, 容易引起混淆和误会。有些专家主张改为“粤乐”,另有一些学者认为称呼“广东音乐”已是约定俗成, 已变成全中国或全世界有华人的地方对此乐种一致的称谓,可沿用而不必改变。【3】
广东音乐形成于清末民初。演奏广东音乐的组织最初为戏曲音乐乐队及亦农亦艺的“八音会”,除用于民间婚、丧、喜、庆等场合外,20年代当地在放映无声电影之前和放映过程中,亦常奏广东音乐,因此,影响很大。当时,群众性的音乐集社纷纷成立,如“济隆”、“素社”、“钟声慈善社”等,自娱性的自由组织活动有着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从30年代开始,城市广东音乐受商业化的影响,常用于茶馆、舞厅之中。
广东音乐的乐队编制早期和戏曲音乐所用乐器相同,由二弦、提琴(与板胡形制同,但较大)、三弦、月琴、横箫5件组成,号称“五架头”,亦称“硬弓组合”。1926年广东音乐演奏家、作曲家从上海丝竹音乐中吸收了二胡(将外弦改为钢丝弦,并夹于两腿间演奏,被称为粤胡),从潮州音乐吸收了秦琴,加上原来流行于广州的扬琴,其编制由原来的“五架头”变为粤胡、秦琴、扬琴的“三件头”。以后在“三件头”的基础上又添加了洞箫、椰胡,变为“五件头”。“三件头”与“五件头”与早期演奏形式相比,亦称为“软弓组合”。30年代由于受西方音乐文化的影响,城市的广东音乐演奏中曾普遍地应用过小提琴、萨克管、吉他、小号、木琴等外来乐器。这种大量吸收外来乐器的后果,可以说是两方面的:一方面它破坏了广东音乐传统的演奏风格,使之舞场化、爵士化;另一方面在演奏上由于演奏家的努力和民间音乐的影响,不少外来乐器在民族化、地方化方面作出了大胆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特别是对小提琴演奏的改造,30年代尹自重以小提琴演奏的《小桃红》等乐曲,开创了广东提琴的演奏风格。他应用了提琴的多种技法,使乐曲的表现力更为生色,这方面的改革亦被群众所喜爱、接受和承认。【2】
广东音乐是一种标题音乐,结构上以简驭繁。它以器乐的丰富音乐和宽广的音域,以及表现手法的丰富多变,写景、抒情、状物,因而地方色彩浓郁,有特殊的艺术魅力。广东音乐擅长于生活小境的描摹,对传统的生活情趣无不流露着关注。欣赏它,并不一定要在其中发现重大的社会人生主题,而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常常带给娱乐的感受。, , 广东音乐的艺术特色,早期在硬弓编制基础上,演奏特点已初步形成,演奏曲目比较广泛。特别是由于早期在广东音乐方面有影响的人物,多擅长弹弦乐器,如严老烈、丘鹤俦擅长扬琴,何柳堂擅长琵琶等。因此,早期流行的广东乐曲,旋律节奏活泼,变化自由丰富,旋律线多跳进,叠句用得较多,应用加花的手法往往使乐曲获得新的发展,在调式上正线与乙反线的色彩对比已初步形成。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有:《旱天雷》、《连环扣》、《三潭印月》、《双飞蝴蝶》、《雨打芭蕉》、《饿马摇铃》、《小桃红》、《双声恨》、《昭君怨》、《走马》、《下渔舟》等。这一时期正处于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前后,由于受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影响,对艺术要求更新改革,音乐性格热情明朗,旋律欢快流畅,乐曲大多反映出人民对民主、进步思想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生活风貌和精神气质。20年代至30年代,为广东音乐广泛流传与发展的兴盛时期。其主要标志是在早期演奏改编传统乐曲的基础上,出现了大量民间创作乐曲,使广东音乐在旋法、节奏、调式、结构、演奏特点等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备。20年代出现了以何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