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真体腔分节环节动物门七.ppt

  1. 1、本文档共4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农学]真体腔分节环节动物门七

第六章 环节动物门 高等无脊椎动物的开始! 动物进化发展到了一个较高阶段 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都有着明显的进步发展 分节的真体腔原口动物 重点 环节动物门生物学特征 分节现象,次生体腔 真体腔生物学意义 闭管式循环 链状神经系统 本章知识框架 进化地位 原始分节,两侧对称 发达真体腔 闭管式循环 具疣足 --介于软体动物与节肢动物之间的动物类群 第一节 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一、分节(体节) 身体分为许多在形态和功能上彼此相似或 不相似的部分,这种现象称为分节,每个部分 叫做一个体节。 1.同律分节(多数环节动物) 身体各节(头、尾除外)在形态、结 构和功能上彼此相似。 2.异律分节(少数环节动物) 身体各节(头、尾除外) 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彼此不相似。 3.分节的意义 体节的出现是动物进化的重要标志! 使运动更加灵活 新陈代谢更加有效(内部器官重复排列) 生理分工的开始 分节不单指外形上,还表现在内部器官排列上。(排泄、神经、循环等系统按节重复排列) 2. 动物进化趋势 不分节 分节 分节逐渐消失 (同律分节 异律分节) 3. 体节的数目因种而异(几节到几百节) 二、次生体腔★ 体腔:是指中胚层之间的空腔。 在进化史上比原始体腔出现的迟,故叫次生 体腔或真体腔。 次生体腔的特点★ 1)具体壁体腔膜和肠壁体腔膜(中胚层形成的)。 2)肠道出现肌肉层(即脏壁中胚层) 。 3)体腔内出现循环、排泄、生殖等器官, 并有肠系膜固定。 4)有孔与体外相通。 真体腔形成的意义★ 肠壁出现了肌肉层 体腔里有了各种器官系统 有体腔膜及肠系膜(固定器官) 生理机能上的完善——肠道可自主蠕动和盘旋 不但增加消化功能, 还为消化系统进一步完善奠定基础。 肠壁外附有肌肉,使肠道蠕动,消化道在形态和功能上进 一步分化,消化能力加强。 消化功能加强→同化功能加强→异化功能加强→排泄功能加强,排泄器官从原肾管型进化为后肾管型。 真体腔形成过程中残留的囊胚腔形成血管系统,从环节动物开始出现循环系统。 身体出现分节现象 三、刚毛和疣足 典型的海产环节动物出现了专门的运动器官——刚毛和疣足(一般每个体节一对)。 寡毛类(蚯蚓)的疣足退化,刚毛直接生在体上。 蛭类(蚂蟥)连刚毛也消失(因外寄生)。 四、闭管式或开管式循环 环节动物开始出现血液循环系统! 较完善,且结构复杂! 一般为闭管式循环 蛭类为开管式循环 1. 闭管式循环★ 由纵行血管、环行血管及其分支状的微血管网组成,血液始终在血管内流动(不流到组织间隙中),其血液流动方向固定,血流速度恒定,比开管式循环能更有效、迅速的完成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的运输。 2. 开管式循环★ 在蛭类中,真体腔为结缔组织所填满,部分血管退化消失,相应位置形成不同的血窦(即组织间隙或叫腔隙),血液不完全在血管中流动,也进入这些血窦中循环,即开管式循环。 3.循环系统的形成与真体腔的形成有关 原体腔 真体腔 残余 五、后肾管排泄系统 大多有按节排列,成对的后肾管。 特点: 1.两端开口(肾口、肾孔) 2.盘旋管状(不分支,细肾管+排泄管) 3.周围有毛细血管网 前节体腔 肾口 细肾管 排泄管 肾孔 体壁 (漏斗状) (较粗) (排泄孔) 六、链状神经系统(重点) 由脑、围咽神经索、咽下神经节和腹神经索组成 环节动物的神经系统更加集中而成链状 1对咽上神经节(脑) 1对围咽神经环 1对咽下神经节 1条腹神经索 若干神经节 若干条侧神经 感觉器官 多毛类 发达 有眼、项器、平衡囊、纤毛感觉器、触觉细胞。

文档评论(0)

skvdnd5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