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献的校勘(下)教材课程.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学课件课件PPT医学培训课件教育资源教材讲义

Date;第六节 部分研究论文摘要 ;古籍自动校勘的研究和实现 常 娥 侯汉清 曹 玲 (南京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1) 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古籍校勘工作中,各版本的校异任务相当繁重,如一部30万字的古籍,取四种重要版本互校,共120万字,一个人需要几年的时间才能完成,而大型计算机只需几小时即可实现。 (2) 可以提高校勘质量。人工比较古籍各版本差异难免会出错,如用计算机来完成这一工作,准确度将大大提高。; 按照自动化的水平,自动校勘可分为三个层次: ①自动列出异文,不作比较和判断。(异文泛指校勘过程中出现的错文、衍文和脱文,下文所指皆同) ②在列出异文的基础上,由机器作简单的判断,或者提供辅助工具(如避讳字表、异体字表等) ,帮助校勘者进行判断和选择。 ③自动列出异文,并进行判断和选择,完全代替校勘者的工作。; 我国古籍数字化的工作刚刚起步,研究主要集中在古籍文本的数字化及其全文检索技术,至于自动校勘、自动查错、自动标点、自动注释、自动翻译等项研究,目前涉足者甚少。笔者在自动校勘方面做了初步的尝试: 开发了古籍自动校勘的实验系统;讨论并构建了各种校勘辅助工具。测试结果表明,基于匹配窗口技术的自动校勘算法是可行的。今后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 改进自动校勘的算法,进一步提高校勘结果的质量;扩大实验规模,检验算法的调适性和准确性;完善校勘辅助工具,增强古籍自动校勘系统的实用性。;; 古书中的错讹多种多样,首先表现为字形的讹误。典籍中存在的形讹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辨别形讹的同时会遇到许多古书中的借字,其中最常见的是通假现象。一个通假字甚至在不同的典籍中可以代表不同的本字。古书中出现的形讹是多种多样的,古音通假却有着明确的原则。两个字形体不同,意义不同,只是由于声音相同或相近,古人就用甲字来代替乙字。见下列几种情况:; (一)借字和本字的声母韵部都相同。《庄子·秋水》:“两埃渚崖之间,不辩牛马。”其中“辩”通“辨”是因为“辩”、“辨”古音同属并母元部。 (二)借字和本字的声母相同,韵部相近。《诗经·邶风·谷风???:“何有何亡,黾勉求之。”其中“亡”通“无”是因为“亡”为明母阳部字,“无”为明母鱼部字。 (三)借字和本字的韵部相同,声母相近。屈原《国殇》:“操吴戈兮被犀甲。”其中“被”通“披”是因为“被”为并母歌部字,“披”为滂母歌部字。; (四)借字和本字的声母韵部都相近。《左传·隐公元年》:“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其中“阙”通“掘”是因为“阙”为溪母月部字,“掘”为群母物部字。 可见,借字和本字多为同音字,至少是声音十分相近的字。无论同音通假还是近音通假,阅读时都必须打破文字字形的束缚,做到“因声求义”。 ; 通假现象常见于古书,但后人未必非常清楚。借字在古书中不仅表现为大量的通假现象,还有因避讳等原因导致的字形替代现象。因避讳而改字给后人阅读古书带采了一定的困难。然而避讳有其常用的方法,或者用同义词替代(如“渊”改“深”),或者作字形上的变动,出现缺笔字(如“丘”字缺笔避孔子讳)、改笔字(如“昏”字上部本从“民”,避李世民讳改从“氏”)。; 历代名讳各有禁例,如西汉讳邦、盈、恒、微;东汉讳秀、庄、隆、保;晋讳师、昭、炎、业;南北朝讳裕、顺、弘、欢;唐朝讳渊、世、治、旦、基、造、诵、纯;宋朝讳匡、珽、敬、祯、曙、构等,依据避讳方法和各代禁例进行推求,就可以辨别古书中因此而出现的借字。 ;汉代文献之校勘 王国强 (郑州大学文献信息资源研究中心); 从汉初到成帝期间,由韩信、张良、杨仆、任宏这些军事专家主持的对禁中兵书的三次整理,在“序次”“论次”“捃摭”“删取要用”“定著”文献过程中,一定包括了文献的校勘。成帝时刘氏父子所开展的大规模的文献整理工作,就是围绕着校书这个中心环节进行的。这是中国古代最为繁重的一次文献校理,因为他们所面对的是历史上最为混乱、繁杂的文献。 ; 在汉代,华夏民族的理性已较成熟,神话故事的杜撰颇为不易。但是,关于这次文献校理,古人还是创造了一个神话,藉以表达古人对于文献校理者的感激和景仰之情:;《拾遗记》卷六载: “刘向于成帝之末,校书天禄阁。专精覃思。夜有老人,着黄衣,植青藜杖,登阁而进,见向暗中独坐诵书。老父乃吹杖端,烟然,因以见向,说开辟已前。向因受《洪范五行》之文,恐辞说繁广忘之,乃裂裳及绅,以记其言。至曙而去,向请问姓名。云:‘我是太一之精,天帝闻金卯之子有博学者,下而观焉。’乃出情中竹牒,有天文地图之书,‘余略授子焉’。至向子歆,从向受其术,向亦不悟此人焉。”; 东汉政府建立了影响深

文档评论(0)

youngyu032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