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教学课件课件PPT医学培训课件教育资源教材讲义
注意事项 在流动水下彻底冲洗,用纱布反复擦洗镜身,同时将操作部清洗干净。 应灌洗和刷洗所有管腔。 可拆下的部分须使用洗涤剂彻底清洗。 在内镜使用后应用酶清洗剂清洗。洗涤剂溶液每次使用后应废弃。 清洗刷应每次使用后废弃或彻底清洗并高水平消毒或灭菌。 每日诊疗工作结束,用75%的乙醇对消毒后的内镜各管道进行冲洗、干燥,储存于专用洁净柜或镜房内。 每日诊疗工作结束,必须对吸引瓶、吸引管、清洗槽、酶洗槽、冲洗槽进行清洗消毒。 内镜附件的处理 可复用附件(如活检钳、细胞刷)应机械清洗(如超声) 清洗后活检钳横断面的扫描电子显微图显示了残留的有机污物。 本图片显示了清洗此类复杂器械所有内表面的困难。 4、关于消化内镜消毒的几个问题 文献报道:内镜检查引起的院内感染率约为0.8%,其中消毒不严引起的感染占82.24%. 于军 中国内镜杂志 2005年7期 内镜消毒注意的问题 消毒灭菌知识欠缺 清洗消毒使用的清洗槽有交叉 消毒剂选择不当,用低效消毒剂消毒内镜; 消毒时间不符合要求; 使用无卫生许可证的消毒剂或清洗消毒机 消毒后冲洗用水不正确。 缺乏对消毒剂及消毒效果的监测,使用期过长。 消毒灭菌后的内镜及活检钳直接悬挂于检查室中,无专用清洁储存柜, 每天检查前,对所用内镜不先消毒等。 消毒与灭菌是绝对不同的概念 灭菌(sterilization):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一切微生物的处理。以将试验菌芽胞或自然微生物全部杀灭者为合格。 消毒(disinfection):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 2004 内镜及附件的清洗、消毒或灭菌的基本原则 凡穿破粘膜的内镜附件,如活检钳等,必须灭菌。 凡进入人体消化道、呼吸道等与粘膜接触的内镜,应当按照《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高水平消毒。 按照《消毒管理办法》 各种用于注射、穿刺、采血等有创操作的医疗器具必须一用一灭菌。 医疗机构使用的消毒药械、一次性医疗器械和器具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不得重复使用。 其它消毒环节不能忽略 非一次性使用的口圈。 吸引瓶、吸引管 清洗槽、酶洗槽、冲洗槽 消毒槽:在更换消毒剂时必须彻底刷洗。 操作部的污染问题:操作部的旋钮近于活检孔部位极易被污染。 消毒后,用水彻底冲净残留消毒液,干燥备用; 注水瓶及连接管消毒后用无菌水彻底冲净残留消毒液,干燥备用。 注水瓶内的用水应为无菌水,每天更换。 当日不再继续使用的胃镜、肠镜、十二指肠镜、支气管镜等需要消毒的内镜采用2%碱性戊二醛消毒时,应当延长消毒时间至30分钟。 每日诊疗工作开始前,对当日拟使用的消毒类内镜进行再次消毒。如采用2%碱性戊二醛浸泡,消毒时间不少于20分钟,冲洗、干燥后,方可用于病人诊疗。 消化内镜清洗消毒常见问题及控制要点 内镜检查已成为消化系疾病诊断和治疗不可缺少的项目 由于内镜直接与患者的皮肤、黏膜、分泌物、体液接触,故在受至污染且又处理不当时,极易将病原菌带入体内,造成医源性感染。 消化内镜检查并发的感染包括两大类: 其一为内镜器械消毒不严所造成的外源性感染 其二为内镜器械损伤粘膜,造成体内病原菌入血所致的内源性感染。 内镜医源性感染的途径 被检者的感染主要由于内镜器械清洗消毒不彻底,镜子表面及钳子孔、送气送水孔残存有唾液、胃液、血液等体液以及微生物等。 操作者的感染主要是操作者皮肤有伤口或粘膜面在操作时沾染了被检者的血液、唾液及呕吐物等。 内镜感染有关报道文献 Spack分析1966-1992年公开报道的377例内镜检查引起的感染,其中绿脓杆菌感染200例、沙门菌感染为84例、分枝杆菌感染80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1例等; 所用内窥镜分类,上消化道镜占47.75%,下消化道镜占26.79%,支气管镜占25.46%。 Spack DH. Ann Intern Med, 1993;118:117 据报道, 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HP感染率为1.10%,行ERCP感染率为0.93%; 日本报道,在内镜检查后的189例中有16例(8.5%)确认为HBs抗原或抗体阳性。 日本调查,内镜从业人员的感染发生率为0.001%,其中多为HCV、HBV感染以及结膜炎、视力障碍。 通过内镜传播(或显示污染)的微生物 由内镜引起的微生物的院内传播方式 内镜 从业人员 一篇多途径研究报道表明,在完成了所有的消毒程序后,来自71种胃肠内镜内部通道的细菌培养基中,有23%生长出100,000个或更多细菌菌落。 龚瑞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