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中国古代的文教政策与学校教育制度(可编辑).doc

中国古代的文教政策与学校教育制度(可编辑).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本资源来源于互联网,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侵犯到您的版权,请提出指正,我们将立即删除。古代的文教政策与学校教育制度(可编辑)

中国古代的文教政策与学校教育制度 育才与储才:中国古代的 文教政策与学校制度 文教政策:是国家政府制订、颁行的关于文 化教育事业的总方针或总政策 。 官学:是官府开办的学校。 分为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两级。 私学:是学者私人开办的学校。 一般包括经师讲学和童蒙教学两类。 中国古代教育的基本分期 夏商西周 春秋战国 秦代 汉代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元 明清 一、夏商西周时期的学校教育 原始社会――出现学校雏形(成均、庠) 夏商时期――学校教育产生 西周时期――学校制度完备 (一)夏代的教育 夏朝,创立我国最早的学校。 序(军事教育为主) 校 特点――“以射造士” (二)商代的教育 商朝,继承与创新,教育发生分化 庠:承自虞舜时期,实施孝悌教化 序:承自夏代,军事体育 瞽宗:新的学校类型,礼乐教育 特点――“以乐造士” (三)西周教育――学校制度完备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 1. 西周时期的教育行政体制 学在官府: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合一,官师不分。 一切文化教育事业均由国家占有和管理; 官吏既是教育行政官员、学校管理者,也是教师; 教师尚未成为独立的社会职业,但地位不低。 2. 西周时期的官学系统 国学:专为上层贵族子弟而设,大司乐主持 大学――15岁入学,修业9年 小学――8岁入学 乡学:地方学校,只有小学一级。大司徒负责 3. 西周时期的教育内容 六艺 礼:政治伦理道德教育课 大艺 乐:综合艺术课 射、御:军事训练课 小艺 书、数:基础文化课 礼与乐紧密配合,构成六艺教育的中心。 礼,约束人的外部行为,具有强制性; 乐,陶冶人的内心情感,使礼变为内在精神需要。 4. 西周时期的教学管理制度 基本制度(开学典礼、定时上课、课外作业等) 视学制度 天子视学。一年四次,与敬老养老结合进行 视学考试。隔年一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4. 西周时期的教学管理制度 基本制度(开学典礼、定时上课、课外作业等) 视学制度 天子视学。一年四次,与敬老养老结合进行 视学考试。隔年一次 奖惩制度 “夏楚二物,收其威也”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校教育 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大变革时期。 教育――教育垄断被打破,私学勃兴,学派纷呈, 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由此奠基。 (一)官学衰落的原因 王权衰落导致学校荒废,学在四夷; 官学教育不能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 贵族子弟养尊处优,不思进取,无心向学。 大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罄襄入于海。 ――《论语??微子》 (二)私学兴起的主要原因 学术下移 士阶层崛起 没落贵族子弟 士的构成 司礼乐的官员流落民间 庶民等级上升而来 (三)各家私学概况 儒家私学:孔子创立,战国时分八派,影响最大的是孟氏之儒和孙氏之儒。 墨家私学:墨子创立,与儒家并称为“显学”。汉代转入民间,成为侠者。 道家私学:老子创立,战国时分为两派,其一为稷下黄老学派;其二庄子学派。 法家私学:本源于儒家,但反儒最为彻底,主张“壹教”,铲除私学。 稷下学宫 齐国都城临淄稷门之下,建立的一所高等学府。 名为齐国官办,实为各派大师所办私学之总汇。 当时名闻列国的文化教育与学术研究中心。 办学宗旨――“不治而议论” 管理体制――融官学与私学为一体 教学管理原则――自由教学论辩与学术研究相结合 学生管理守则――《弟子职》 三、秦朝的学校教育 书同文、行同伦 禁私学 行吏师制 (一)书同文、行同伦 “书同文”――法定的标准小篆字体。 “行同伦”――融汇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二)禁私学 焚书坑儒 颁“挟书令”,并禁止私学。 BC211年,坑杀460余名儒生。 影响:对文化典籍造成严重破坏; 加剧社会矛盾。 (三)行吏师制 取消独立的学校和专职教师 三老制――地方基层学官,负责 “行同伦” 博士制――设博士官70人,各家学者担任。 吏师制――以吏为师。 四、汉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aena4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