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7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8课《大一统气派与中华民族的象征》教案
第18课 大一统气派与中华民族的象征
明清北京城
案例说明
明清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和巩固时期,在专制统治不断强化的同时,经济和科技文化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气势宏伟、堪称东方建筑艺术和建筑奇迹的作品,北京的故宫正是杰出的代表。本目与下一目“雄伟的长城”是并列关系。
教学过程
1. 明清两朝定都北京的原因
教师出示“元朝北京城示意图”“明北京城示意图”,并带领学生阅读教材的相关内容。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为什么元、明、清三朝建都于北京?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明清两朝建都北京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军事地位。北京位于历史上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碰撞和交融的汇聚点,是中原王朝开拓经营北疆的门户。建都北京,有利于加强对北方边疆地区的管辖(可以通过史料补充结论)。二是除了军事地位外,北京城作为都城还有其他原因。
教师出示材料:
幽州之地, 左环沧海, 右拥太行, 北扼居庸, 南襟河济, 诚天府之国。
——(北宋)范镇之:《幽州赋》
教师总结:除了军事因素之外,当地物产的富饶与否,也是古都形成的因素之一。早在先秦时期,北京城便已是北方的一大经济都会。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说: “自古以来,一直到唐朝末年,只要社会政治条件比较稳定,随着生产的发展,中原的汉族与东北游牧部族之间的来往贸易是相当频繁的,而联络这种交往关系的枢纽,正是蓟城。正是如此,从元到清,北京一直成为大一统王朝的都城。
2. 北京城的布局如何体现大一统的气派
教师出示明北京城空白图,请学生填写。引导学生思考北京城的布局特点。
学生思考问题。
教师总结:北京城布局有三重:最外面一重是京城,主要是百姓居住的地方;中间一重是皇城,是拱卫皇宫并为皇宫提供各种服务和生活保障的地方;最里面是宫城,又称紫禁城,是帝王居住的地方。北京旧称北京城宣武门、正阳门、崇文门一线以南为外城人力、物力、财力不足城墙一面。在筑完南墙之后,东端折向北又筑一段,与内城东南角抱接西端一段同样也和内城西南角抱接使北京城的平面从正方型变成凸字型。北京内、外城就此定型。——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以及生活的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各成一体,遥相呼应。同时,故宫的建筑手法上突出了一条贯通南北的中轴线,故宫的中轴线和北京城的中轴线是结合在一起的。通过图片和教师的讲授,提问学生思考:故宫的建筑是如何体现“大一统”思想的?
学生思考。
教师总结:①依照中国古代星象学说,紫微垣(即北极星)位于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对应。皇帝居住的宫殿就要称“紫宫”,“紫宫”既然是“天帝之子”居住的地方,一定是戒备森严,不许平民百姓随便进出的禁地,所以称之为“紫禁城”。②故宫所有的建筑都是红墙黄瓦。黄色在五行学说中代表中央方位,故故宫以此作为皇室的标志;红色给人以庄严、肃穆、富丽堂皇之感,所以故宫的颜色以红黄为主。③故宫在建筑上十分讲究用“九”这个数字,这正是体现了皇帝九五之尊的威严。④太和殿是故宫的中心建筑,也是规格等级最高的建筑。殿高35米,建在汉白玉台阶上,凡是重大的典礼都在此地举行。人们一走到太和殿前,就会感到威严的气氛,体会到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讲授和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认识到,故宫体现了专制时期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北京城布局体现着大一统国家的气派。
雄伟的长城
案例说明
雄伟的长城是本课的第二个教学重点。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力,以及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
教学过程
1. 长城修建的历史作用
学生课前收集的有关长城景点加以介绍,并展示图片。
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学生教师带领学生思考长城的作用, 师生共同阅读教材相关内容。
教师总结:在军事上,抵御少数民族的侵扰;政治上,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经济上,为边疆地区的开发提供了和平安宁的环境,长城在军事上的建造是为了遏制游牧民族的进攻,所以长城的建造增强了中原王朝的军事防御能力。同时,随着和平安定环境的出现,边疆地区也出现了较为长期稳定的和平交往局面,双方设立互市进行贸易往来,促进了双方的相互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因此,长城的作用是巨大的。
2. 长城的象征意义
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坚韧刚毅的精神铸造了这一雄伟的建筑,体现了中国人民伟大的创造力。看到长城的图片,或者登上长城后,同学们有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析出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
教师总结:在联合国大厦内,悬挂着中国政府赠送的巨幅长城挂毯,长城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长城为世界文化遗产,1991年7月25日在北京颁发了证书。2002年10月,长城被列入2002年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保护名录。中国长城是世界著名建筑,但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周围的景观正受到过度开发的威胁,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17北京版必修五《变形记》教案.doc
- 2017北京版必修四《天鹅》教案.doc
- 2017北京版必修四《伪君子》教案.doc
- 2017北京版必修四《斗鲨》教案.doc
- 2017北京版必修四《荷花淀》教案.doc
- 2017北京版必修四《茶馆(节选)》教案.doc
- 2017北京版必修四《荷塘月色》教案.doc
- 2017北京课改版七上《“诺曼底”号遇难记》教案.doc
- 2017北京课改版七上《伽利略不轻信权威》学案.doc
- 2017北京课改版七上《“诺曼底”号遇难记》教案1.doc
- 2017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课《隋的兴亡》教案.doc
- 2017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的盛衰与明清兴替》教案.doc
- 2017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明清皇权膨胀与文化专制》教案.doc
- 2017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0课《晚明科技成就》教案.doc
- 2017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3课《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教案.doc
- 2017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科技发明与唐诗》教案.doc
- 2017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3课《盛唐社会气象》教案.doc
- 2017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民族和睦与中外交流》教案.doc
- 2017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强化中央集权的北宋政治》教案.doc
- 2017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