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7春鲁教版语文七下第2课《诗两首》教案
课题 2.诗两首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感情。
2.学习《假如我们不去打仗》,要了解田间“街头诗”的节奏特点,通过反复朗读来体会诗歌的战斗性和号召力。
3.赏析《假如我们不去打仗》,领悟寓正于反的艺术手法。
4.学习《军帽底下的眼睛》,理解诗人的写作思路,了解抗美援朝的历史,从而深入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
难点 1了解两首诗所表达的感情
体会诗歌的战斗性和号召力。 集体备课 个性设计 (一)走近诗人
田间(1916年—1985年),安徽省无为县人,著有诗集《未明集》《中国牧歌》、《给战斗者》、《抗战诗抄》等。
《假如我们不去打仗》作于1938年,是田间抗战诗歌的代表作。田间的抗战诗篇大多属于鼓动诗,善于用精短有力的诗句来表现战斗激情,又常用诗句的前后重复来渲染豪迈的声势,在节奏上形成一种急促感,增强了鼓动性,闻一多因此而把田间称作“时代的鼓手”。
(二)诗歌的写作背景
这是诗人田间20世纪30年代后期写就的一首街头诗。街头诗是抗战时期,在抗日民主根据地出现的短小精悍、紧密配合当时斗争,迅速发挥宣传作用的一种诗歌形式。也称传单诗、墙头诗。
1938年8月7日,被当时在延安的诗人称为“街头诗运动日”。这一天,在延安的大街小巷,墙头和城墙上,张贴起街头诗。《街头诗歌运动宣言》号召人们“不要让乡村的一堵墙、路旁的一片岩石。白白地空着”,认为街头诗运动“是使诗歌服务抗战,创造大众诗歌的一条大道”(田间:《延安的街头诗运动》)。稍后,在一些抗日民主根据地,街头诗运动也渐次得到展开。
写街头诗、传单诗比较活跃的作者有田间、邵子南、史轮等。田间从延安到晋察冀一直是街头诗运动的积极推动者。他这时期写的街头诗,像《假如我们不去打仗》《毛泽东同志》《义勇军》《呵,游击司令》《给饲养员》《我是庄稼汉》等。诗行简短,寓意深长,在朴素的诗句里,充满着火热的时代气息和强烈的爱憎感情。
当时,中国人民反抗日本法西斯侵略的战斗正如火如荼地展开,面对敌人疯狂侵略和残酷杀戮的嚣张气焰,是投降还是反抗?田间的这首小诗旗帜鲜明地回答了这一问题,深刻地揭示了不奋起、不抗争、不战斗的严重后果。
(三)朗读练习
1.自由朗读,注意语音、语调及停顿,揣摩朗读技巧。
2.着重体味“看,这是奴隶!”一句是谁讲的话,应该怎样读。最好加上动作和表情。
明确:这是引用,出自敌人之口。应该用残暴、讥讽的语气来读,以激起听众的愤恨之情。
(四)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畅谈读这首诗歌的感受。
(五)内容探讨
1.诗歌的标题是一个什么句子?有何作用?请根据语感和内容将其补充完整。
明确:设问句。制造悬念,引发读者思考。“假如我们不去打仗,会怎么样?”
2.(1)“假如我们不去打仗”会有怎样的结果?请用课文中的诗句来回答。
明确:“敌人用刺刀|杀死了我们,还要用刺刀指着我们骨头说:|‘看,|这是奴隶!’”
(2)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明确:这是作者的假设,是虚写,虚中见实。“用刺刀杀”,这是日本帝国主义屠杀中国人民的真实写照。“杀”已是鲜血淋淋的残忍;“用刺刀”更说明了敌人的残忍;“还”字意境更为冷酷;“指着我们骨头说“‘看,这是奴隶!’”一句深刻地揭示了侵略者对我们民族尊严的践踏,对我们人格、国格的侮辱。
(3)为什么敌人是指着“我们骨头”而不是“肉体”来说呢?
明确:因为“骨头”指骨气,这不仅是对人格的侮辱,也是对人精神的侮辱。
(4)“看,这是奴隶!”是谁说的话?应该怎样读?
明确:这是引用,出自敌人之口。应该用残暴、讥讽的语气来读,以激起听众的愤恨之情。
(5)这首诗非常短,没有一句是正面劝说“我们”去打仗的,但却很能起鼓舞作用,这是为什么?
明确:作者先从反面假设,“假如我们不去打仗”,引起人们认真地、严肃地思考。接着写出这一假设将产生的可怕结果,“敌人用刺刀杀死了我们”,最后,作者又用漫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了敌人凶恶的嘴脸和强盗相,“还要用刺刀指着我们骨头说:‘看,这是奴隶!’”从而揭示了甘当奴隶的可悲之处,激励人们觉醒,鼓舞人们奋起抗战,有很强的战斗性和号召力。
这首诗使人们在假想而又现实的淋漓鲜血面前,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爱好和平,不愿做奴隶,就必须起来战斗,以革命的暴力反抗侵略者野蛮而惨无人道的暴力。闻一多先生评价这首诗“爆炸着生命的热与力”,使人悲愤,催人战斗。
(六)小结
目前,日本国内军国主义思想正显出复活的苗头,一小撮反华分子“晋拜”靖国神社,企图否认历史,否认他们对中华民族犯下的血腥罪行,田间的这首小诗难道不正是他们恶行滔天的如山铁证?只有建设我们的祖国,使她日益强大起来,才能防止历史的悲剧重演!无论当时,还是现在,田间的这首小诗都如战斗的鼓点,警醒我们,催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17春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8课《我的中国心》导学案.doc
- 2017春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8课《黄河颂》表格式教案.doc
- 2017春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9课《礼记一则》学案.doc
- 2017春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9课《礼记一则》导学案.doc
- 2017春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9课《礼记一则》导学案1.doc
- 2017春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9课《礼记一则》教学设计.doc
- 2017春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9课《礼记一则》教学设计1.doc
- 2017春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9课《礼记一则》教案+学案+测案.doc
- 2017春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9课《礼记一则》教案1.doc
- 2017春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课《一面》学案2.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