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秋苏教版语文九上第22课《绿》教学设计与教后反思.docVIP

2018秋苏教版语文九上第22课《绿》教学设计与教后反思.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8秋苏教版语文九上第22课《绿》教学设计与教后反思

《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验作者独特情感。 2、体会作者抒发独特情感的方式。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抒发独特情感的方式。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 1、由介绍中学课本上出现的朱自清作品导入。 二、我惊诧 1、引导学生从第一小节“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中找出一个赘余的词“我”,引出本文重在强调自己独一无二的感受。找出“我”出现频率较高的第三小节,把对第三小节的研读作为本节课的方向。 2、从第一小节“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中找出表达作者情感的词“惊诧”。 3、自读“我”出现频率高的第三节,试着体会到底是什么让“我惊诧”?仅仅是绿吗? (小组讨论——全班展示) (归纳:梅雨潭是一潭活水,充满了生命的律动,而绿本身就象征了生命和青春的活力,让我惊诧的不仅是梅雨潭的绿,更是生命的充盈,蓬勃的生机。) 三、精选的意象 1、引导学生思考:第三节中有没有句子直接具体描绘梅雨潭的绿? (明确:第三节中并无直接具体描绘梅雨潭的绿的地方,而是借助于意象表现作者的惊诧之情。) 2、探究第三节中精选的意象,思考这些意象表现了潭水怎样的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提示:年轻女性群像在第三节中大量出现,勾连《荷塘月色》等篇目中有关女性形象的景物描写作比对并小结。 ①月的纯净、柔软与平和,如一张睡美人的脸。 ②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的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 ③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归纳:女性群象已不单是各种修辞、写作手法反复呈现,更是直接构成了潭水形象,柔弱、温婉女性形象的连缀使用,使景物描写呈现和谐清幽的意境,表现了作者至纯至真的审美取向。) 四、诗词的情味 1、由“惊诧”的雅言形式引出文本的文言味,赏“踞” “挹” “掬”等字词。 2、赏文中不露痕迹的典故名句,强调诗词情味。 ①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 ②苏东坡“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③郑板桥“眼中无竹,胸中有竹。” ④宋玉 “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归纳:朱自清那一代作家,经历了文言向白话过渡的剧变,饱受古典诗词淫浸的他们,血脉渗透着诗词因子,周身洋溢着文人气质,他们自有一套特殊的语言表达系统,既明白晓畅,又含蓄凝练。) 五、冥想的状态 1、揣摩第四节“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找出需重读的词“不禁”,引导学生找出作者进入沉醉状态的关键句,并齐读其后内容。 (归纳:碧绿的潭水使作者沉醉,情感无意识的沉入,却引发了各种意象有意识的浮出,喷薄的情感终于再也无可遏止。体验着一种高妙、巅峰的审美感受。这是一种冥想的状态,是思维的留白,是文学创作最有意味的无意识的状态。) 2、略带讲述第二节的作用。 六、小结 我们另辟蹊径,尝试着从作者视角赏析了《绿》,我们要学会在微观的字词句章中感受作者的感受,体验作者的体验,领悟作者的领悟,达到心与心的碰撞、交流,从而获得别样的审美感受,提升生命质感。 附板书设计: 绿 朱自清 精选的意象 我惊诧 诗词的情味 冥想的状态 《绿》教后反思 2014年10月17日至18日,蔡明老师“生态语文”团队做客我校,和我校“奚志宏名师工作室”开展了以“引领、互动、提升”为主题的系列活动。 活动的环节之一是对《绿》的同课异构。接到上课任务,我有点发懵,小品类的散文《绿》虽是名篇,但它状难摹之景,抒单纯之情,主题不丰润,手法显单一,情景、事理结合得远非《背影》《荷塘月色》等篇目那样疏密有致。如何找到课堂教学的视角是横亘在我面前的难题。 一、解读视角的确定 文本读了无数遍后,越想越糊涂,散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什么?仅仅是为了欣赏文中的美景和事理吗?难道是为了找出赏点,找出与若干散文相通的共性?还是为了在课堂上和学生套用答题思路,熟练地应付考试?我隐约觉得这些方面得顾及,而且在平时的教学中也确实照顾太多,但它们又绝不是散文教学的全部。 散文就文体而言,是有其特质的,它重在独抒性灵。我们每个人的感受都是独特的,散文作者的感受更细腻、更深刻,甚至是独一无二的。散文教学是否可以把重心放在体贴作者之意上,而不是仅去探究文中所写景物、事理呢?我是否可以把朱自清先生独到的感受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犹如面对先生呢? 想到这里,我的脑际闪过一个大胆的念头,既然是研讨课,我为什么不能尝试着给学生一个区别于常态的崭新的视角?一个以不断走近作者为目的的视角,一个以作者为本位的视角。以此为出发点,即便课上得不成功,至少也可以引发对散文

文档评论(0)

178****932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