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与电气工程学科发展研究-科普中国网.pdf

动力与电气工程学科发展研究-科普中国网.pdf

  1. 1、本文档共5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动力与电气工程学科发展研究-科普中国网

动力与电气工程学科发展研究 一、引言 电能是目前最便于控制与变换的能量形式,对保证当代社会的正常运行具有不可替代 的重要作用,是维系现代人类文明的基础,其利用水平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作为动力与电气工程学科的主要研究领域,电能的产生、传输、分配与使用是能源领域最 为重要的分支之一,是推动能源与电力工业技术进步的重要源泉,长期以来一直得到社会 各界的广泛关注与高度重视。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我国的能源与电力工业也经历了前 所未有的高速发展,这同样离不开动力与电气工程学科自身的巨大技术进步。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结构逐步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 转变,电力需求增速将放缓,但增长动力更加多元化,这也迫切要求动力与电气学科发展 能够主动适应新形势。2014 年,中央明确提出能源生产与消费革命的宏伟目标,电力作 为清洁高效的二次能源,将长期处于我国能源发展战略的中心地位,动力与电气工程学科 正面临着全新的机遇与挑战。 从电能的生产环节来看,在大幅增加风电、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核电等清 洁能源,保证 2020 年实现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 15% 目标的同时,发 展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也是实现我国绿色低碳战略的重要途径。我国固有的资源禀赋决 定了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煤炭仍将是主要的一次能源形式,是我国的基础能源。因此, 清洁高效发电技术和电力环保技术仍将成为节能减排、缓解环境压力的关键一环。 从电能的传输环节来看,我国资源与负荷中心的逆向分布决定了大容量、远距离输 电的内在需求,而大规模间歇式可再生能源的消纳也对电网结构与控制水平提出了新的挑 战,特高压交流、特高压直流、柔性直流等先进输电技术是近十多年我国电力系统发展的 重中之重,与之相关的大规模交直流混联系统的调度与控制技术、先进输变电装备技术、 3 2014—2015动力与电气工程学科发展报告 大容量电力电子技术等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从电能的分配与使用环节来看,先进配用电技术的发展提高了终端用户能效与供电可 靠性,支撑了未来分布式光伏的高比例接入与电气化交通的进一步普及,同时直流配网与 节能等技术也成为关注热点。随着智能电网发展与电力市场改革的推进,以需求侧响应为 代表的用户互动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 大容量电力电子技术贯穿发电、输电、配用电各环节,在过去 5 年取得了重要进步, 在发电侧的新能源并网、输电侧的直流技术与柔性交流输电技术、配用电侧的直流配网技 术与先进节能技术等方面都有重要应用。 中国建设和运行着世界上规模最大、增速最快、先进技术广泛应用、运行特性复杂的 电力系统,从而整体上带动了我国动力与电气工程学科的快速发展。过去 5 年间,我国在 特高压输电及装备、发电装备制造与煤炭清洁高效燃烧、特大电网调度运行与安全控制等 多个方面取得了国际领先或国际一流的科技成就;在风力发电设备、柔性直流输电技术、 新一代核电技术等方面实现了自主创新和技术突破。部分标志性成果经历了由“中国制 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过程。 “智能电网”、“能源互联网”等概念的不断兴起,不仅 成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热点,也正是本学科大有作为的新兴领域。 学科是社会分工在科学技术领域的一种体现,本学科发展报告的定位是面向本学科 相关行业技术进步与技术发展所进行的回顾、总结、思考与建议。报告将从电能生产、电 能传输、电能配用以及贯穿上述各个环节的大容量电力电子技术四个方面展开(基本结构 如图 1 所示),对我国动力与电气工程学科过去 5 年的主要进展进行梳理与总结。通过国 内外研究进展的比较,希望从宏观上对本学科的技术发展水平进行初步的判断。在此基础 上,进一步分析了本学科发展的主要推动因素,并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对学科未来发展 趋势进行判断,提出了推动学科更好更快发展的若干建议。 图1  学科发展报告的基本结构  4 综 合 报

文档评论(0)

laolao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