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不良反应与其药性相互关系的文献研究.pdfVIP

中药不良反应与其药性相互关系的文献研究.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药不良反应与其药性相互关系的文献研究

·392 · 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2 卷 第 2 期 2011 年 2 月 中药不良反应与其药性相互关系的文献研究 1 2 2 2, 3* 赵 益 ,左铮云 ,刘 霞 ,孙有智 1. 江西中医学院 现代中药制剂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西 南昌 330004 2. 江西中医学院,江西 南昌 330004 3. 香港大学 言语听力系,香港 摘 要:通过分析不同药性中药不良反应临床表现的特点及规律,探寻寒热药性与毒性反应的相关关系。对寒热属性明确的 375 味中药进行搜集整理,以临床应用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为统计标准,计算导致不良反应和生理生化指标变化的寒热药物个 数及构成比,并进行χ2 检验。临床报道内服出现不良反应的药物共有 162 种,其中寒凉药 92 种,温热药 70 种。二者所致 的不良反应主要涉及消化、神经、呼吸及循环系统。寒凉药比温热药更易导致出现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和皮肤过敏症状;而温 热药较寒凉药更易导致呼吸系统和五官损害。其中两类药物在导致反射减弱或消失、食欲减退、体温升高、心肌缺血或梗死、 循环衰竭、白细胞增多等不良反应上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性差异。不同寒热属性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在某些方面存在较为明显 的差异,且大都可用传统的中医理论予以解释,提示中药的不良反应很可能是古人确定药性的依据之一。 关键词:中药药性;毒性;不良反应;相互关系;寒热药性 中图分类号:R2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253 - 2670(2011)02 - 0392 - 06 Documentary study on correlation between adverse reactions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and their natures 1 2 2 2, 3 ZHAO Yi , ZUO Zheng-yun , LIU Xia , SUN You-zhi 1. Key Laboratory of Modern Prepa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inistry of Education, Jia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anchang 330004, China 2. Jia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anchang 330004, China 3. Speech and Hearing Science,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ong Kong, China Key words: natures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toxicity; adverse reaction; correlation; cold-heat nature 中国古人认为凡治病之药皆为毒药,故有“医 见中药的临床不良反应,并就其临床不良反应与其 师掌握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周礼•大官》) 药性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探讨。 的记载。至秦汉时期提出了以四气五味为主要内容 1 研究方法 的药性理论,并认为这种气味偏胜之性亦为药物的 1.1 研究对象 毒性。由此看来,中药四性理论不仅反映药物对人 本课题以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 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也反映药物的 材 《中药学》收载的 375 味常用的寒热属性明确(古 偏性 (毒性或不良反应),也就是说中药的不良反应 人认为有毒及现代临床应用时出现不良反应)的中药 也有偏寒和偏热之不同,即不同药性中药的不良反 为研究对象(其中寒凉药203 种,温热药 172 种)。 应是有差异的。随着中医药应用范围的扩大,有关

文档评论(0)

zhaoxiaoj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