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惠对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之贡献与台湾出版的quot;俗文学丛刊quot;.pdfVIP

常惠对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之贡献与台湾出版的quot;俗文学丛刊quot;.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常惠对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之贡献 与台湾出版的“俗文学丛刊’’ [文章编号]1001—5558(2010)01一0189一03 [中图分类号]K890 [文献标识码]A 1Y18年春刘半农在北京大学发起了征集歌谣活动,2月1日《北京大学日刊》刊登了他 草拟的《北京大学征集全国近世歌谣简章》,拉开了中国俗文学和民俗学运动的帷幕,极大地 吸引了正在该校学习的青年学生常惠。 常惠(1894~1985),字维钧,笔名常悲、为君,北京人。曾在震旦大学,北京法文学堂、北 京大学预科和法文系学习,1924年毕业后留校任助教,兼任孔德学校法文教师。1927年到 古物保管会、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到四川乐山故宫博物院工作。 抗战胜利后回到北京,在故宫博物院任职,1958年退休,参加了鲁迅博物馆的筹建。生前被 聘为北京鲁迅博物馆、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中国民俗学会、中国歌谣学会顾问。 他热爱北京、热爱祖国的民俗文化,在创办著名的《歌谣周刊》和抢救民俗文化遗产方面 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一)创办《歌谣周刊》:刘半农在《北京大学日刊LI=编“歌谣选”,常惠对 发表之作品参加了讨论。1920年,北大歌谣征集处改为“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他说:“当 时讨论,如果还是继续每天在El刊登一首歌谣,决引不起大家的兴趣,不如出一种周刊,多登 些歌谣,引起大家投稿。本来歌谣收集不多,因为我主张最力,就公推我担任编辑的事。” 1922年12月17日,《歌谣周刊》创刊了,编辑、组稿、看稿、校对、跑印刷厂全是他一个人干, “弄得满身油泥”。①魏建功评论说:“他是这个刊物培壅调护最辛勤的拓荒者。打开头几期 ①常惠.回忆《歌谣》周刊[J].民间文学,1962,(6). 西北民族研究 2010年第l期(总第64期) N.W.Ethno—NatiOnaIStudies 2010.No.1(TotalNo.64) 王文宝·常惠对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之贡献与台湾出版的。俗文学丛刊” 好刊物,他还深入基层开辟稿源,撰写文章引导人们对民间歌谣的认识,他跑到亲友家与“老 太太谈家常”,跟小孩儿做游戏引导他们唱儿歌,在街头巷尾与休息的人们聊天儿,与走街串 巷卖唱的交谈,“像耍耗子的宋德海老人,他给唱了二百来个古老曲子,都被录下来,已编入 《中国俗曲总目稿》。“本是一校的刊物,而竟引起全国各省各地的爱好者,以至苏联、英、美、 法、德、日的学者们的注意,购买《歌谣》周刊并通信访问,作文的也不只本校教授同学,甚至 印刷工人、学校工友。都投稿写文章讨论。那时真是想不到的热闹。也真有爱好者而入了 迷,每逢星期一一早就跑到北大一院号房等着周刊(朱自清就是其中的一位)。”(二)热心淘 宝:常惠先生是我最尊敬的老民俗学家之一。在他生前,我经常到北京地安门碾儿胡同他家 去拜访他看望他。他是1982年我出版的第一本书《北京民间儿歌选》的积极支持者并为它 撰写了《序》文,他说:“我和王文宝同志因工作上的联系,时常见面。同是民间文学工作者, 兴趣接近,见面总是长谈不倦。我们是北京人,又都是北大学生,先后同学,虽然年岁相差很 多,但是文宝同志博闻强记,对北京的风土人情,我能记起的,他也是熟悉。……最近,他编 辑了《北京民间儿歌选》,收集儿歌近五百首,大部分儿歌都是多少年来流传于北京的口头文 艺作品。看到这些儿歌,使我无限喜悦,引起我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他一生除了亲自深入群 众广泛搜集歌谣等民间文学作品外,还到市场上搜购民间文化物品。有一次,他把收藏的一 大拥有京剧名家王凤卿等墨迹的折扇、摆了一八仙桌的明代宣德炉给我看,展示了昔日北京 著名的剪贴画(见《民间文学》1980年8月号)和著名相声艺人“穷不怕”卖艺时用的玉子(两 块小竹板;见王文宝《“穷不怕”的自白诗》,《曲艺艺术论丛》第3辑,1982年),送给我他珍藏 的汉严卯斋(奉宽)记录清代北京商业吆喝声的《贸易》手抄本(我已捐赠给北京民俗博物馆) 和刘半农借抄、有齐如山眉识的闲园鞠农的《一岁货声》(原件在与北京燕山出版社联系出版 时被该社总编辑任德山贪污)。常惠有一儿一女,都干的不是他从事的工作。他老伴常芝英 先他而去,平时家里只由一个保姆管理,结果他去世以后,大批珍贵的明宣德炉、折扇、“穷不 怕”的玉子等都不见了。 1927年印行的《国立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概略》所列待付印之书有他的《北平歌谣》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