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议《四书》经典与现代教育的差异[权威资料].doc

简议《四书》经典与现代教育的差异[权威资料].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简议《四书》经典与现代教育的差异[权威资料]

简 议《四书》经典与现代教育的差异   摘 要: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经典《四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灵魂精髓,历代奉为经典,受人推崇。纵观现代教育,多自然知识、科学知识,而少道德教育,修身是一切之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经典《四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灵魂精髓,是放之四海皆准的普遍真理。几千年来,被历代圣贤推崇,也被普通士人百姓接受。《论语》中说,孔子与日月同辉,而《四书》知周万物、道济天下的丰富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与天地同在。   可以说,读懂《四书》,才懂得天地人之间的关系;才懂得何谓意诚,怎样正心;才懂得什么是孝,敬畏的是什么;才真正了解一个人应该有的行为框架、基本准则;才能建立真正的人格,明确人生价值。   我对《四书》与现代小学语文教材之间的关系有以下想法,下面作一议论。   一、《四书》以“孝”开篇,现代教育以识字为任务   孝悌是儒家学问的基本。   《论语》开篇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开宗明义,说明能上学读书的条件是做到孝悌,在家是孝子,出门对同学朋友都能友爱。爱大家、爱社会,乃至爱天下人都能如同爱自己一样,喜欢亲近好人好事,做到这些以后,还有剩余的精力,则可以学文、学科学、学艺术,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知识。   何谓孝:《孝经》中明确做出了解释:“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开始于侍奉父母,过程于认真做事,终结于成就事业。把“孝”推而广之,就能达到“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的效果。孝是这样一种发展过程,发乎于家庭,广大于社会,无怪乎历史上有“忠臣必出自孝门”之说。   经典对孝的阐述是反复的,是事无巨细的,是触类旁通的。《论语》首先立论的是“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能够爱家人、爱兄弟,做人的根本学问就具备了。《大学》中的修身、齐家、平天下是“为人子,止于孝”的扩充,达到“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的亲吾亲而及人之亲的大爱胸怀。   在分析怎样行孝中,《论语?为政》篇列举孔子与孟懿子、樊迟、孟武伯、子游、子贡等弟子的对话。如“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种发人深省的责疑,当今说理也没有如此掷地有声、一针见血。又如“父母唯其疾之忧”一句,是那么温馨、慈爱,读了让人感动,可怜天下父母心昭然若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发之肺腑地教育我们要爱护身体;“君子不立危墙之下”,远离危险,不要让父母担忧。如此入情入理的教育,自然告诫学生不能饿肚子,不能减肥,不能打群架,总之不要无谓地损伤身体,好好呵护身体。从这样开始,一层一层进入到对社会、对大众的爱,引导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大爱境界。   现代教育在平时讲孝是一定有的,但缺少反复说理。小学一、二年级的语文教材中没有提到一个孝悌有关的字。牵强附会地在二年级(下)的语文课文中有一篇《我为你骄傲》,讲的是一个小朋友在玩耍中打碎了老奶奶的玻璃窗,后来,他把送报纸得的零花钱攒起来,送给老奶奶。课文写得很有意义,但不能算是孝。再如二年级(上)的语文课本中有一篇《骑驴》,讨论的是小朋友和爷爷一起出门,反复轮换谁骑驴子的事情,但到最后也没有一个结论。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帮助识字的顺口溜。小学一年级(上)识字(二):“一个大,一个小,一头黄牛一只猫。一边多一边少,一群鸭子一只鸟。”二年级(上)的读读记记中:“一本正经,二话不说,三心二意,四面八方……”也只是认字而已。一、二年级的小朋友聪明伶俐,记忆力好,这样的教育真担心会不会越读越幼稚。   二、《四书》以“知”为基础,现代教育以尊重个性为基础   “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是为知也”,这是《论语?为政》中孔子对弟子子路说的话。孔子能做到有教无类,他的教育方法建立在让弟子“知”的基础上,也就是懂得道理的基础上。这样的教育才能使弟子“崇德、修慝、辨惑”。   《大学》强调的是“知止定静安虑得”的学养七步法。提倡的是先要有正知,懂得正确方式;然后止在这一正确方式,进行实践;在实践中巩固,把浑浊的、邪偏的想法沉淀下去,去除掉;使思维清澈,心静清明;心平气和身安;思虑不再有妄念、空想;这样内心修养就能达到明德至善的境界。这种以“知”为基础,一路朝正确方向发展。譬如孝道的发展过程,就是在懂得孝悌的基础上,在孝敬长辈、友爱兄弟这一行动上反复实践;如果在过程中受到外力影响,经受生活动荡、情绪变化,那么因为有“知”在前就能接受考验,克服“无违”、“色难”、“能养”、“病之忧”(《论语?为政》)等阻力,使影响孝悌行为的波动沉淀下来,从而使家庭和谐美满,最终齐家治国平天下。   “物有本末

文档评论(0)

seunk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