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采茶制茶辨茶泡茶法 图.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代人采茶制茶辨茶泡茶法 图 一、 采茶。 采茶贵在时间。太早味不全,迟了散神。以谷雨前五天最好,后五天次之,再五天更次。茶芽紫最好,面皱次之,团叶又次之。彻夜无云,早上带露采摘最好,中午采摘次之,阴雨天气不宜采摘。生长在山谷中的茶叶最好,竹子下的次之,烂石中的又次之,黄沙砾中的茶树最差。 二、造茶。 新采的茶,拣去老叶和支梗、碎屑。用直径二尺四寸的铁锅,取一斤半鲜茶,大火烧热锅后,下茶急炒。火不能小,等茶熟后才能退火,用筛子轻抖几遍,再次入锅中,用小火慢慢烘干。其中的玄微,难以言显。火候均停,色香全美,玄味未究,神味无穷。 三、辨茶。 茶的妙处,在于始造之精,保存得法,泡时得宜。好坏在于开始用锅炒,清浊在于火候。火烈清香,锅寒神倦,火猛生焦,柴疏失翠。炒时间长则过熟,时间短则还生。熟变黄,生则黑。炒得好就香,不好就苦涩。发白、发红没什么,没有焦气最好。 四、藏茶。 茶造好后,放在旧盒中,外面用纸封口。过三天,等到性已恢复,用小火烘得很干,等冷却后储存在坛中,筑压实,以箬衬紧。将花笋箬和多层纸封住坛口,用火煨热,冷后定压,置入茶瓮中,切忌临风近火,临风容易变冷,近火易烧黄。 五、火候。 烹茶首先在于火候,炉火要旺,茶瓢放在上面,扇子轻轻地煽,等到有声就重煽。这是文武之道。过于文,水性揉,揉则水为茶降。过于武,火性烈,烈则茶水为水制,都不足以中和,不是茶家的要旨。 六、汤辨。 汤有三大辨,十五小辨。一是形辨,二是声辨,三是气辨。形是内辨,声是外辨,气是捷辨。像虾眼、蟹眼、鱼眼、连珠,都是萌汤。直到煮沸像腾波鼓浪,水气全消,才纯熟。像初声、振声、骤声,都是萌汤。直到无声,才纯熟。像浮气一缕、二缕、三四缕及缕乱不分,水气乱绕,也是萌汤。直到气直冲贯,才纯熟。 七、汤有老嫩。 汤用嫩不用老。因为古人造茶要先碾,后磨,再罗。罗后茶成为飘尘飞粉。于是制成龙凤图案,用水泡茶神便浮,这就是用嫩不用老。现在造茶,不再罗碾,全是完整的,汤须纯熟,元神才能显出,所以说汤须五沸,茶奏三奇。 八、泡法。 水烧开后,先往壶中倒一点水,排去冷气后把水倒掉,再将茶放入。茶的多少要适宜,不要过多。茶多了味苦香沉,水多了色清香淡。泡两壶后,又用冷水洗一次,使壶冷却,不然会降低茶的清香味道。罐热,则茶神不健,壶清,则水性常灵。稍等一会儿茶水冲好了,才倒出来,酌不宜早,喝不宜迟。早了茶味没有出来,迟了妙馥先消。 泡茶要素 茶叶中的化学成分是组成茶叶色、香、味的物质基础,其中多数能在冲泡过程中溶解于水,从而形成了茶汤的色泽、香气和滋味。泡茶时,应根据不同茶类的特点,调整水的温度,浸润时间和茶叶的用量,从而使茶的香味、色泽、滋味得以充分的发挥。综合起来,泡好一壶茶主要有四大要素:第一是茶水比例,第二是泡茶水温,第三是浸泡时间,第四是冲泡次数。 一、茶水比例 1.茶的品质: 茶叶中各种物质在沸水中浸出的快慢与茶叶的老嫩和加工方法有关。氨基酸具有鲜爽的性质,因此茶叶中氨基酸含量多少直接影响着茶汤的鲜爽度。名优绿茶滋味之所以鲜爽、甘醇,主要是因为氨基酸的含量高和茶多酚的含量低。夏茶氨基酸的含量低而茶多酚的含量高,所以茶味苦涩。故有“春茶鲜、夏茶苦”的谚语。 2.茶水比例: 茶叶用量应根据不同的茶具、不同的茶叶等级而有所区别,一般而言,水多茶少,滋味淡薄;茶多水少,茶汤苦涩不爽。因此,细嫩的茶叶用量要多;较粗的茶叶,用量可少些,即所谓“细茶粗吃”“精茶细吃”。 普通的红、绿茶类(包括花茶),可大致掌握在1克茶冲泡50~60毫升水。如果是200毫升的杯(壶),那么,放上3克左右的茶,冲水至七八成满,就成了一杯浓淡适宜的茶汤。若饮用云南普洱茶,则需放茶叶5~8克。 乌龙茶因习惯浓饮,注重品味和闻香,故要汤少味浓,用茶量以茶叶与茶壶比例来确定,投茶量大致是茶壶容积的1/3至1/2。广东潮、汕地区,投茶量达到茶壶容积的1/2至2/3 。 茶、水的用量还与饮茶者的年龄、性别有关,大致说,中老年人比年轻人饮茶要浓,男性比女性饮茶要浓。如果饮茶者是老茶客或是体力劳动者,一般可以适量加大茶量;如果饮茶者是新茶客或是脑力劳动者,可以适量少放一些茶叶。 一般来说,茶不可泡得太浓,因为浓茶有损胃气,对脾胃虚寒者更甚,茶叶中含有鞣酸,太浓太多,可收缩消化黏膜,妨碍胃吸收,引起便秘和牙黄,同时,太浓的茶汤和太淡的茶汤不易体会出茶香嫩的味道。古人谓饮茶“宁淡勿浓”是有一定道理的。 二、冲泡水温 据测定,用60℃的开水冲泡茶叶,与等量100℃的水冲泡茶叶相比,在时间和用茶量相同的情况下,茶汤中的茶汁浸出物含量,前者只有后者的45%~65%。这就是说,冲泡茶的水温高,茶汁就容易浸出;冲泡茶的水温低,茶汁浸出速度慢。“冷水泡茶慢慢浓”,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泡茶的茶水一般 以落开的沸水为好,这时的水温约85℃ 。

文档评论(0)

Jermain201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