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厦门人宇行习陡哲社版1987年第二期-厦门大学学术典藏库.doc

厦门人宇行习陡哲社版1987年第二期-厦门大学学术典藏库.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厦门人宇行习陡哲社版1987年第二期-厦门大学学术典藏库

1900—1910年中国资产阶极的“教育救国”思想 王荣国 “教育救国”思想是近代民族危机的产儿,救国主张的一种。解放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对此立足批判,缺乏研究。笔者不揣浅陋,对清末“教育救国”思想作初步探讨。 一、“智争学战”的呼号 正当戊戌维新渐入高潮之际,西太后发起宫廷政变。霎时,戊戌新政化为泡影,京师大学堂成了变法仅存的硕果。原来在教育救国思想影响下,民间绅商捐资兴办的学堂,随着政变发生,都相继收摊了。社会又恢复了戊戌前旧的统治秩序,读书人重弹性命义理、八股词章、小学考据等等陈腐老调。 《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无法照老样子统治下去,为了缓和舆论,维持统治,西太后也不得不谈改革。自1901(辛丑)年起,陆续颁发一系列“变法”上谕,改革教育是“辛丑新政”的主要内容之一。虽然这个“变法”是在不改变“三纲五常”前提下的“皮毛新政”,但却给大多数经历过戊戌维新的人们以幻想,给他们的活动提供某种方便,人们或着书立说,或创办刊物,纷纷发表自己的救国见解。教育救国的声浪又渐趋高涨。不但《清议报》、《新民丛报》等改良派刊物在鼓吹“广民智,振民气”,而且几乎所有的倾向改良的刊物也都声息相通地鼓吹教育救国。例如,《杭州白话报》的文章说:现在是“教育的世界”,“智争学战的时代”,中国倘若有一线希望,全赖振兴教育。《豫报》的文章说,中因能否免遭奴隶、牛马的惨祸,“全看能兴学及不能兴学为断”,在同列强的竞争中,“握胜的左券就在学校”。《新世界学报》、《启蒙通俗报》、《选报》等不是说,“教育”是兴国强莫大之“天则”;就是说,只有“教育”二字才是“转弱为强,反贫为窗”的“药方”。甚至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某些刊物也有同样的言论,如《白话》论证“救中国的哀弱必以教育为急务”。总之,当时“青年志士稍识时危者,莫不持兴学救亡之策,奔走呼号”。 然而在教育救国的共同愿望之下,其出发点又各不相同。梁启超等改良派认为,变法失败的原因在于人才缺乏,民智未开,抱定兴办教育以实现君主立宪的救国主张。另一部分具有维新思想的人害怕政治漩涡,又不忍见祖国沉沦,声称回避现实政治,专强调兴办教育,传播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文化,以达到救国之目的。如严复、黄遵宪、主持《新世界学报》的陈黻宸,主编《教育》杂志的蓝公武等均持这种观点。还有一类人鉴于戊戌六君子喋血,“知清廷之不足为”,革命时机又未至,觉得无事可为,认为兴办教育启迪民知,培养人才,以救祖国,不失为切实可行。从而投身教育,或出洋求学,随着革命时机的到来与个人认识的不断深化,逐渐转向革命,如蔡元培、章太炎、林獬、马叙伦、秋瑾、陈撷芬等等。其中部分人在1903年前后转向革命,更多的人则是(P.137)在革命与改良的论战之后,才转向革命。吴玉章说自己对新学的浓厚兴趣不因为变法失败而降低,反而更浓厚,1905年后才真正同改良划清界限。有些人虽然走向革命,但由于局限于自己的教育职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革命救国”与“教育救国”并存于脑际,蔡元培、马叙伦等就是这样。蔡于变法失败后,“浩然弃官归里,主持教育,以启迪民智”。1902年开始逐步转向革命,一度任同盟会上海分会会长,因“在上海所图皆不成,意颇倦”。教育救国思想复抬头,于是进京向翰林院销假,1907年走上留学救国道路,赴德留学。马叙伦辛亥革命前的教育论文,明显带有“教育救国”思想的气息。总之,这一时期“教育救国”思潮的消与革命势力的长成反比,至辛亥革命爆发暂告一段落。 如果说,戊戌维新派以至早期维新派着眼于使祖国富强而呼吁振兴教育,创办学堂;那幺,此时的有识之士除了继承这一思想传统外,又明显带上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时代色彩。标志着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达到新的水平。近代之初,西方殖民者为了配合其经济掠夺,除了武装入侵外,还进行传教活动。反洋教斗争使之感到单纯利用宗教进行精神侵略行不通了。一位外国人承认,因传教使中国人反感,所以在沿海省份“皆舍宗教而专一言教育”。义和团运动迫使西方世界改变对华政策,帝国主义者认识到,中国人民并非软弱可欺,武力瓜分是行不通的,要控制四万万生灵,除了变清王朝为驯服工具外,还要使中国人民成为俯首听命的顺民。为此,他们由主要以武力的征服,转为文化蒙蔽。有识之士洞察这一罪恶阴谋,指出,“庚子以后,彼所心营目注,专以教育为当务之急”。 他们揭露自英人以教会偿款在太原设学以来,各帝国主义竞相仿效,接踵而至,而各省教会托名善举,“创办私校者更不可胜数”,因其学费之低廉、校规之整肃,“讲授之勤、卫生之纤悉”,吸引我众多平民子弟。他们担心不要十年,“委巷阛阓之童孺,将尽舍国庠而入西校矣。”他们还揭露,帝国主义者在中国以教师身份进行俊略的行径。如海关总税务司赫德为了培养通华语的海关人员,往往将向他求事的西人先使入同文馆为教习,“名为以西学授生徒,实则藉生徒

文档评论(0)

zhaoxiaoj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