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监测快报2018年第02期.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科研动态监测快报2018年第02期

论 文 推 荐 钐与土壤相互作用对钐浓度的依赖性:对环境风险评估的意义 在不同的钐浓度土壤样品中检测了一种新出现的污染物,即钐(Sm)的吸附和解吸行为。已获得的吸附和解吸参数表明,在低Sm浓度下,土壤具有高Sm保留能力(吸附高于99%,解吸低于2%);而在高Sm浓度时,土壤样品测试的吸附-解吸行为不同。通过连续提取吸附在土壤里的Sm的分馏表明,土壤性质(pH和有机质溶解度)和相数(有机物质、碳酸盐和粘土矿物)控制Sm与土壤的相互作用。根据目前工作建立的吸附模型以及根据土壤的主要特性所解释的Sm的吸附行为,这将允许根据研究中的污染情况适当评估Sm与土壤的相互作用。此外,低浓度时(r=98),土壤中放射性铯的吸附和解吸Kd值与稳定Sm的吸附密切相关;这表明Sm放射性同位素的迁移率以及放射性Sm污染的风险可以使用低浓度稳定Sm的数据进行预测。 ? (季雪婧 编译) (原文题目:Dependence of samarium-soil interaction on samarium concentration: Implications for environmental risk assessment) (来源:/action/redirectFile?zone=incurrentActivity~edusageType=twardurl=tp%3A%2F%2F%2Fscience%3F_ob%3DGatewayURL%26_origin%3DIRSSSEARCH%26_method%3DcitationSearch%26_piikey%3DS0269749117331275%26_version%3D1%26md5%3D5a1b3aa92700cf628208c9538d85c13a) ? 期 刊 论 文 从水源泥炭地流域水中汞的稳定同位素揭示生态汞循环的新见解 在9.7公顷的北部山地和泥炭地的集水区,在不同景观位置的出水流量和土壤核心中测量了汞(Hg)的稳定同位素组成。通过汞添加分析,对具有高溶解有机物质(DOM)浓度的水样进行了酸性高锰酸盐/过硫酸盐消化程序的验证。我们按照取样流速及流水量从0.003到7.8L s-1的范围,比较报道了较大变化量的质量依赖性分馏(δ202Hg;从-2.12到-1.32‰)和较小但显着的质量独立分馏(Δ199Hg;从-0.35到-0.12‰)的变化。δ202Hg的巨大变化仅在低流量(0.6 Ls-1)时发生,这表明在高流量条件下,沼泽(3.0公顷)和高地(6.7公顷)之间的泥炭地,成为下游汞的主要来源水域。此外,二元混合模型表明,除春季融雪期外,集水区溪水中的汞主要来源于气态元素汞的干沉降(73-95%)。这项研究表明汞同位素在追踪Hg沉积物来源方面的影响,可以更好地了解上水流域汞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水文运输。 ? (季雪婧 编译) (原文题目:New Insights on Ecosystem Mercury Cycling Revealed by Stable Isotopes of Mercury in Water Flowing from a Headwater Peatland Catchment - Environmental Science Technology (ACS Publications) (来源:/doi/abs/10.1021/acs.est.7b04449) ? 研 究 进 展 城市污水管网中微生物群落分布与有机物生物代谢的协同变化 在1200米试验下水道系统中研究微生物群落的分布特征和生物多样性。结果表明,发酵菌(FB)、产氢乙酸菌(HPA)、硫酸盐还原菌(SRB)和产甲烷古菌(MA)等微生物从开始到结束沿着下水道系统发生了显着变化。功能性微生物的分布可诱导底物转化并导致小分子有机物(即乙酸、丙酸和氨基酸)的积累。然而,这些微生物诱导的底物转化受环境因素如氧化还原电位、pH和溶解氧的影响。下水道环境条件的变化导致主导生物反应的变化。FB在下水道开始时富集,而SRB和MA在最后被发现。此外,根据微生物群落的史皮曼等级相关分析,确定了沿着下水道的微生物群落分布和有机物代谢之间的环境因素和底物的共同变化。本研究可为理解污水处理厂运行过程中污水质量变化提供理论依据,从而促进污水处理设计和运行的优化。 ? (季雪婧 编译) (原文题目:Co-Variation between Distribution of Microbial Communities and Biological Metabolization of Organics in Urban Sewer Systems - Environmental Science Technology (ACS Publica

文档评论(0)

ailuoju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