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通讯传递方式演变发展简史 组图.docVIP

古代中国通讯传递方式演变发展简史 组图.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代中国通讯传递方式演变发展简史 组图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组织的传递信息系统的国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信息传递就已见诸记载。 1·尧设诽谤之木向上表达意见我国古代通信,由来久矣。据古书《古今注》记载,尧曾经“设诽谤之木”。这种木制品,形似后世的华表,既可以在上面书写对政府的意见,又 可作为路标。是用一根横木交叉在柱头上,“形似桔槔,大路交衢悉施焉”, 在各路的交通口都有设置。远古传说中说,尧为了鼓励人民提意见,曾设置了木鼓。谁有建议或不 满,可以击鼓示意。这种方式与至今尚在非洲大陆流行的“鼓邮”颇为相似, 鼓手能在两面或多面鼓上敲击出不同的声音和节奏,表达不同的语言,起着 邮传通信的作用。可以推断,我国使用击鼓传递信息,最早当在原始社会末期。这大约是我国文字记载的向上表达意见的一种最早方式,也可以认为是上古时代原始形式的上书通信。到舜的时候,这种以“诽谤之木”采纳意见的方式,形成为政治制度。 舜设有专司通信的官。司马迁的《史记》说,舜曾设置 22 名“纳言”的官,“明通四方耳目”。这些官员,“夙夜出入”,到各地听取民间意见,并把 舜的意图传给大家。他们被称为“喉舌之官”,实际上是当时起上通下达作 用的通信官吏。纳言制度,也就是上下交流意见的有组织的通信活动。 2·整修道路便于通讯 尧时很注意道路的修整。为了交通的通畅,他在都城平阳(今山西临汾 一带)修了一条通衢大道,称为“康衢”,后来改此地为“康庄”。现在我 们常说的“康庄大道”,就源于此。道路的宽广,说明了那时信息的传递较 为迅速方便。到了公元前 21 世纪的夏王朝时,我国中原地区进入了奴隶制社会。那时候,交通工具已较前代发达。古书上说,“夏后氏二十人而辇[niǎn 碾]”,是指用 20 个奴隶拉着大车子。若是没有宽阔的道路,2O 人拉的车是无法通 行的。《左传》引用上古文献《虞人之箴》说:“芒芒禹迹,画为九州,经 启九道”,记载大禹治理水患后,把全国划为九个州,修整了九条宽广大道。 以后,夏朝统治者规定了定期整治清除大道的制度。《夏小令》中称为“九 月除道,十月成梁”,是说每年秋九月全国有一次扫除道路的任务,十月则 修治桥梁。这说明夏王朝对交通管理十分重视。正因为道路的通畅,夏朝命 令才下达迅速有效。《史记·夏本纪》说,夏王朝统治区东到大海,西至大 漠,“声教讫于四海”。 这时,人们的通信活动也比以前复杂化了。流传下来的《夏书》说,有一种政府宣令的方式,是每年春三月,由称为“遒[qiú 求]人”的宣令官,手执木铎,在各交通要道,宣布政府的号令。这是我国早期下达国家公文的 方式。国家组织人们治理洪水,需要完善的通报组织系统;政府对地方实行 有效的管理,也需要较为严密的通讯联络网。所以,夏朝设立了“牧正”、 “庖正”、“车正”等官吏。牧正是专管畜牧的,庖正是管理膳食的,车正 就是统管民间通信系统的官吏,负责天下“车旅”。传说,夏禹治水时“陆 行乘车,水行乘舟,泥行乘橇,山行乘檋[jú局]”(《史记·夏本纪》)。 有了这么多种交通工具,这时的通信就比以前方便了。 3·云南佤族木刻通讯联络民俗学的材料告诉我们,原始社会的居民,确实已经在进行各种各样的很有趣的通信活动。云南的佤族,直到解放前还进行着原始的木刻通讯联络:如甲乙两寨发生了纠纷,甲寨便命人给乙寨送去一件木条,在木条上方 刻两个缺口,代表甲乙二寨,下方刻三个缺口,表明乙寨在三日内前去甲寨 和解,前面再刻一斜角,表示事关紧要,不可延误。这种原始的通信方式, 考古学家们在青海乐都柳湾也同样发现过。那里原始遗址出土的记事骨刻, 其所刻缺口与佤族十分相像。说明了距今数千年前母系氏族时代的我国原始 居民,已经有了简单的通信活动。从目前掌握的史料来看,史家认为是商代。中国邮政史也引用这个结论。目前从甲骨文的记载来看,可以认为在殷商盘庚时期,已出现有组织的通信活动。在商代甲骨文中,已有边疆的通信兵---僖传递军情的记载,这是我国最早记载通信的文字资料。?我国商代,最早的军事通信方式就是击鼓传声。这个“来鼓”,说的就是鼓传来军事消息。 商代的邮驿发展从夏朝到商朝,信息传递发展得很快。甲骨文里常有信息往来的记载。比如,商代名王武丁的王妃妇好是著名女将,常带兵出征,武丁不放心,往 往用卜辞问:“妇好有信?”或“妇好无信?”这个“信”,既是信息的意思,同时也就是问有无信使到来。据文献和考古材料推断,商朝的道路交通 网络比夏朝大大扩展。《诗经·商颂》曾称赞规模宏大的商朝都城:“商城翼翼,四方之极”,意为整齐壮观的王都,是四方的表率。据考古学家发掘,商都城内城外,大道纵横交错,有宽广大道 11 条,四通八达,其中有整齐石 板铺的专供车马行驶的“马道”,可以直登城墙之上。根据甲骨文提供的材 料,商王都通往各地的道路,有几条主要干线:一条通

文档评论(0)

Jermain201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