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考古发现唐代水涵洞结构城市排水系统防水还能防敌.docVIP

扬州考古发现唐代水涵洞结构城市排水系统防水还能防敌.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扬州考古发现唐代水涵洞结构城市排水系统防水还能防敌 筒瓦组合成的疑似古代排水道 唐代水涵洞结构复原示意图(资料图片) 仪征有一处工地挖出了二三十根木桩,还有一些石块和陶瓷片的消息。当时,考古部门表示,要确认这里是否为古闸遗址还需要做相关考古工作加以考证。记者26日获悉,近日在木桩附近又发现了疑似筒瓦排水道,但相关情况仍不能断定,目前考古工作正在进行中。目前,扬州正在打造“不涝不淹”城市,那么,古代的扬州城又是如何排水的呢?对此进行了调查。 【发现】仪征现疑似古代下水道 据目击者介绍,在位于仪征原布厂一带的施工现场,最近又发现了很多木桩和陶瓷片,但是专家表示,要证明这里是古闸遗址还需要更加充分的证据,这些物件也可能是宋代之后的人们在这一带修建水利设施留下的遗迹。 而在这附近,考古人员最近还在深沟里发现了一段旧石板路。有文献称,这一带曾经有古城墙,但城墙的遗迹目前还没有发现。所以,这段石板路究竟是在城内还是城外,或是什么其他类型的路面,目前仍不得而知。 在不远处,一处藏在地下,疑似由半圆状的筒瓦组合而成的排水管也被发掘出来。据了解,古代没有水泥,所以人们将两块筒瓦合起来组成排水管,与现在使用的排水管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方便是其一,第二不易渗漏。”考古人员告诉记者,但这处排水管估计已经废弃很久了,里面已经堵塞了泥土。 至于该处到底是不是排水道,建于什么时代,又通向哪里等一系列的疑问,考古人员表示,目前考古工作仍在进行中,一切疑问都需要等更加有力的证据出现,才可加以考证。 【调查】古代扬州城怎么排水? 扬州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束家平表示,扬州曾经在唐代和明清时期的遗址里,发现了作为排水系统所用的筒瓦。目前扬城正在打造“不涝不淹”城市,那么,古代的扬州城又是如何排水的呢?进行了调查。 大东门街西口 唐代排水沟以木作驳岸 查阅扬州相关考古资料发现,1993年,在大东门街西口南侧的基建工地,扬州考古人员曾发现一条东西流向的唐代排水沟遗迹。 当时,这条唐代排水沟深埋在地面以下约4.5米,已暴露的部分东西长约35米,沟口宽约2米,底宽1.75米,深度为1.5米,基本上是在长江冲击形成的沙土层上开挖的。水沟挖成后,两侧以杉木板作为驳岸,板外以楠木桩固定,木桩有圆桩、半圆桩、方桩3种,因材而异,木桩的一头均砍成尖状,以便打入地下。据分析,这处木构驳岸排水沟大约开挖于唐代中期,唐末废弃。 唐代水涵洞既能防水还能防敌 对在扬州大学综合楼工程中发现的水涵洞,一直记忆犹新。这一砖木结构的水涵洞结构特殊,在全国都从来没有发现过。水涵洞位于唐罗城的西南,建筑规模和形式类似于一座小城门,为圆券顶长条隧道形式,宽1.8米,高2.2米,残长12米,比今天扬州的下水道要大,唐代扬州有“扬一益二”的美誉,与城市规模相配套的排水设施——水涵洞,建筑规模必然很大。 这一水涵洞为砖木结构,不仅安装了两排密集的栅栏,阻止偷渡者进出,还在洞壁中腰设置一层隔板,使偷入者在洞内不能直立行走,或失脚从木板空隙掉入水中。这样的水涵洞既有排水功能,又有防御能力,在全国还是首次发现,这中间也体现了扬州人的聪明智慧。 当时,为保护这一残存水涵洞,考古人员要求扬大施工方立即将打好的楼房基础退后3米。这意味着所有的楼房基础将要重新浇铸,损失较大。对方说情,希望能够通融,但考古人员依然坚持,最终使这一残存水涵洞遗址得到了保护。 唐梯形土沟砖太贵只能用土砌 2010年5月,原扫垢山考古现场一唐代排水沟重见天日。根据出土的瓷片、陶片,考古人员推断,这是一条唐代排水沟。它和现在的水坝结构有点相似,上宽下窄,呈梯形。排水沟上部分宽度约1米,底部的宽度约三四十厘米,揭露长度约9米。虽然东西走向还算比较直,但往西边,宽度略有“缩水”的迹象。 排水沟两侧和底部为什么没有铺砖?据了解,唐代扬州,即使是民用砖也不是非常普及,而且价格不菲。也正因为没有铺砖,这段排水沟并不是笔直的。 考古现场距二道河约150米,这条排水沟向东是否通向二道河,或者还继续向二道河河东延伸?因为考古现场与二道河之间已经有建筑,在砌这些居民楼的时候,地层已经遭到破坏,这也给考证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这条排水沟向东究竟有多长,已经很难考证。 东门遗址地下 “藏”明清砖铺排水沟 2009年5月,扬州考古人员对东门遗址进行再次考古发掘不久,三条明清时期的排水沟就呈现在了人们的眼前。三条排水沟最南边的砖块是宋代的,其他的砖块是明清时期的。北边两条是很对称的排水沟,而最南边排水沟呈梯形,两侧的砖块向外倾斜。据推测,这在当时是一条街道的明排水道,街面的水均流到这里。考古专家李久海认为,最北面应该还有一个对称的,可惜已遭破坏。 延伸阅读 沈家山砖室墓也配套排水沟 2009年9月,考古人员在沈家山工地抢救性发掘几座古墓葬,在一处唐代砖室墓附近,发现了两条已遭破坏

文档评论(0)

Jermain201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