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无遗贤 古代高考金榜题名时的悲喜人生 组图.docVIP

野无遗贤 古代高考金榜题名时的悲喜人生 组图.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野无遗贤 古代高考金榜题名时的悲喜人生 组图 “野无遗贤”谓政治清明,人尽其才 一、野无遗贤 古代高考选拔人才的最高境界 野无遗贤,体现的是一个朝代的政治清明程度,即朝堂皆能士,民间无遗漏之贤人。所谓的“遗贤”,正如《楚辞·离骚》中说到:“说操筑于傅岩兮,武丁用而不疑。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宁戚之讴歌兮,齐桓闻以该辅。”分别是众人所熟知的傅说,姜太公,以及善于讴歌的宁戚,这些“在野之贤”,后来都被明主发掘,于是用心辅佐其君,图霸天下,自身也得以功成名就的典故。野无遗贤一词来源甚早,《尚书·大禹谟》中就有记载:“野无遗贤,万邦咸宁。”谓政治清明,人尽其才,民间没有遗漏不用的贤人,这样万国之民就能安宁生活了。实际上“野无遗贤”在史书中出现的例子也不少,《北史》《陈书》《隋书》中也都有类似的话语。均是为了表示朝政多贤才良臣,政治清明而天下尽得其用。 所谓“野无遗贤”,虽是象征天下无遗才,政治清明,治事太平,万邦海晏河清。但它却只能是主观上的希冀,而不可能成为实际的情况。毕竟人才的发掘并非朝夕之间的事,也并非有某一种固化的规定进行裁夺,更有一些“贤”如许由、巢父之人,终生不愿入于庙堂,这些则不是时下君主所能掌控的了。及至后世,随着封建制度的完善,以及人才选拔制度的逐步确定,“遗贤”进入朝堂的情况却愈来愈少。 汉代之时,人才选拔主要是凭藉察举制度,选拔孝悌进行考察培养,进入朝堂。魏晋之时,门阀林立,家族的权势过大,乃至威胁皇权的统治,人才的提拔及晋升大都是依靠家族的势力,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即是如此。直到隋唐,开科举取士,人才的选拔制度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善。其后的宋明两朝则进一步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度。 唐玄宗时“野无遗贤”的典故 李林甫所谓的“野无遗贤”只是妒贤害能的卑劣行为 有关野无遗贤,最先想到的应该就是唐玄宗时的一个典故。天宝六载(747年),朝堂上的唐玄宗正在发怒,原因是这一年的进士考试竟然无一人及第。早先,皇帝就发了一道诏书布告天下,“通一艺以上皆诣京师”,天下凡能通一经者皆可来京师参加考试,以取进士科第。这里的“艺”实际上就是指儒家的“五经”,是谓“明经取士”。然而此时执掌朝中大权的乃是一代奸相李林甫,史称“口有蜜,腹有剑”之辈,他唯恐朝外之贤士在对策中斥责他的政绩败坏,揭举他的奸恶行径。于是说道:“被推举上来的人大多卑贱愚蠢,恐怕会有伤大雅的言语玷污圣上的耳目。”便命令各郡县的长官精细挑选,加以试练,只有成绩卓绝超然之人,才可把姓名报至尚书省。再委托尚书省进行复试,御史中丞则负责监察考试,并且只取那些名实相副的上奏。接着又对来应试的人进行诗、赋、论的考试,最后竟然无一人及第。正是这样的窘迫境况,导致了唐玄宗勃然大怒,心底里怒道:“我大唐难道就没有一位贤才了吗?”而李林甫此时早已准备好了一套说辞,上前表示庆贺,玄宗不解。李林甫便说道:“圣上,此事恰恰说明朝中已是人才济济,天下的人才也已经尽列朝位,而朝堂之外也已经没有遗漏的人才可以吸纳了。” 果真如此吗?答案是否定的。事实上这一科参加京试的就有杜甫、元结等一批饱学之士,而正是由于奸臣之举,使得他们受到冷遇,入仕之门遂被堵塞。由此亦可知,李林甫所谓的“野无遗贤”实在只是一种妒贤害能的卑劣行为。并且,可以看到的是唐代的科举制度虽然已开前代之先,但是仍旧存在许多的阻碍,给当时的积极应考的士子们带来多重打击。 二、古代“高考”科目与今天语文考试的异同 众所周知,我国目前高考较为流行的模式是所谓的“3+X”。“3”指语文、数学、外语三门,“X”指由指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从文综和理综中选择一个考试科目。所以现今的考生参加高考基本上为四场六科。那么,古人的“高考”科目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以明代科举考试中的乡试和会试为例,看看古人的考试科目。明代乡试和会试都考三场。第一场称为“首场”、“前场”,考经义,内容主要涉及四书五经。二、三场合称为“后场”,第二场主要考察考生的文学写作能力,涉及赋、诏、诰、章、表等文体的写作;第三场为时务策,主要考察考生对时政问题的见解和解决能力。这种考试顺序的安排是有深意的。明代四大才子之一的祝枝山说:“本之初场求其性理之原,以论观其才华,诏、诰、表、判观其词令,策问观其政术。”清人黄中坚说得更加透彻:“夫先之以经义以观其理学,继之以论以观其器识,继之以判以观其断谳,继之以表以观其才华,而终之以策,以观其通达乎时务,以是求士,岂不足以尽士之才!”由此可知,古人对科举考试各科顺序的安排是颇费了一番心思的。 古人对科举考试的安排是颇费了一番心思的 再来看具体的考试内容。明清科举考试中都有“重首场”的传统,也就是说三场考试中第一场的经义考试最为重要。这很好理解,自汉代以来,儒家就被定为古代社会的思想正统,经学也随之被置于十分崇高的地位。乡试、会试的首场以四书五

文档评论(0)

Jermain201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