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名字里的陌生人拉希莉同名中的亚美他者
臺大文史哲學報 第八十四期
2 0 1 6 年 5 月 頁 173~203
臺 灣 大 學 文 學 院 DOI: 10.6258/bcla.2016.84.05
名字裏的陌生人:
*
拉希莉《同名》中的亞美他者
蘇 榕
摘 要
本文析論他者之異域性賦予亞美文學的流動性和動能,以《同名》說
明亞美之為他者的形成是變異流動的過程。以克莉絲蒂娃「外邦人」概念
探討:1. 名字的異域性內蘊並揭露族裔移民之為他者;2. 死亡和出生是標
界族裔移民之為他者的「通過儀式」:透過出生的命名和死亡等儀式,移
民社群體認其世代的延續性和斷裂性,產生他者的自覺。
《同名》的命名議題揭示了上述的異域性和動能。名字的詭誕性不但
突顯了移民的邊緣身份,更強化移民的他者自覺。《同名》的個案顯示名
字的異域性正是移民介入、跨越不同文化的具體表徵,更彰顯移民的動能,
在命名中使新興文學傳統與主流文學傳統相互詰抗嫁接,新意由是而生。
關鍵詞:命名 移民 異域性 動能 《同名》
104.05.18 收稿,105.02.03 通過刊登
* 本文原發表於「他者與亞美文學」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台北,
台灣。9 月 27-28 日,2013 年。修改過程中承蒙周英雄、李有成、單德興、凌津奇
(Jinqi Ling )等教授和兩位匿名審查人斧正及提供參考資料,謹此誌謝。本文題
目採用「陌生人」而非「外邦人」來指稱 the stranger ,主要是因為中文的「陌生
人」強調了名字內所隱含的自我對於他者的不熟悉和詭誕感,若用「外邦人」僅
強調了地域性。故選用前者。本文引用《同名》的少部分段落參考彭玲嫻的中譯
本《同名之人》,大部分引文由筆者自譯。至於小說中文譯名,雖然原文 The
Namesake 指的是名字相同的人,為求簡潔,文內權改為《同名》,以保留小說主
角既與俄國小說家果戈里(Nikolai Vasilievich Gogol 1819-1898 )同名,又因同名
之故與主流社會格格不入的曖昧性。謹此感謝單德興教授對書名中文翻譯的建
議。見拉希莉.鐘芭(Jhumpa Lahiri )著,彭玲嫻譯,《同名之人》(The Namesake )
(台北:天培文化有限公司,2004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系副教授。
174 臺 大 文 史 哲 學 報
一、前言:亞美文學的他者位置
亞美文學中的弱勢族裔再現一向以他者的形態和自覺呈現,以中心-邊陲的
思維逐漸擴展其文學疆域和觸角。亞美社群在美國之逐漸崛起,以至於文學傳
統之建立,乃是以反抗(種族歧視)的傳統為出發點,以位處邊陲的他者身份
不斷積極介入主流社會,1 其歷史文件、文字論述,文化產品、文學創作,皆
不乏對抗主流的政治反抗性或折衝於他/我之間的協商。亞美研究之萌芽、抽
枝、茁壯、播散、流徙,都可說是起源於他者的位置。
一向被視為亞美研究領域核心期刊的《亞美學刊》(Amerasia Journal )在
2012年9月於台灣出版了《全球屬性‧在地聲音:〈亞美學刊〉四十年精選集》
上冊,其主編梁志英(Russell C. Leong )曾在編者序中簡要地闡明「甚麼是亞
美研究」,申言「亞美研究是一九六○年代後期建立的跨學科之美國學術領域,
檢視移民到美國的亞裔人士之來源、定居、政治、文化。它也可以包括像是夏
威夷和薩摩亞等地的太平洋民族和國家的歷史」。2梁文所標舉的跨領域、跨國
界、跨學門的特質,也簡潔地被表述在此選集台灣地區主編單德興的序文中:
3此序文更清晰地勾勒了亞美研
「亞美研究本身就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