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六章质量与密度1
第6章 质量与密度(1) 考情扫描 知识要点 中考要求 实现指标 质量、密度 知道质量和密度的含义,会测量物体的质量和物质的密度,能利用密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知道质量和密度的含义、单位以及换算,能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能根据密度计算公式测量和计算物质的密度。 知识梳理 质量 1 天平的使用 2 密度 3 一、质量 1.质量: 质量指的是物体____________________,它不随物体的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变化而变化,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2.质量的国际单位是__________, 常用单位有___(t)、___(g)、____(mg)等 其换算关系为: 1t=__________kg, 1kg=__________g, 1g=__________mg。 所含物质的多少 形状 物态 位置 千克(kg) 吨 克 毫克 1000 1000 1000 二、天平的使用 1.前期准备 (1)放平:把天平放在__________台面上; (2)拨零:把游码拨到标尺左端的__________处; (3)调平:调节横梁两端的__________,使指针停在__________的中央刻度线处(或在中央刻度线左右等幅摆动)。 2.测量:______物______码。 加砝码的顺序:先______后______,最后调节游码。 水平 零刻度线 平衡螺母 分度盘 左 右 大 小 二、天平的使用 3.注意事项 (1)被测物体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________; (2)加减砝码要用________,不能用手; (3)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到天平的盘中。 例如:测量盐的质量时,应该在天平左盘上放上一张纸片,再调平衡螺母,然后开始测量(或在天平左右两盘各放一张相同的纸片,然后开始测量)。 量程 镊子 三、密度 1.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______与它的______之比 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密度的符号是____,国际单位是________,读作 ______________。 1kg/m3=________g/cm3。 密度也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它与物体的质量、体 积、形状无关;不同的物质密度一般不同。 3.水的密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冰的密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密度的计算公式是__________。 质量 体积 ρ kg/m3 千克每立方米 1×10-3 1×103kg/m3 (1g/cm3) 0.9×103kg/m3(或0.9g/cm3) 难点突破 天平的使用 1 密度 2 难点1 天平的使用 学情分析: 天平的使用是中考常见考点,主要以选择、填空、实验等形式考查对天平使用方法的掌握程度,包括天平的操作方法、注意事项、读数和测量不同物体的方法与技巧等。 【例1】 小强同学在调节天平平衡时,忘记将游码归零,结果就这样测量物体的质量,则测量结果应是 ( ) A.测量值等于真实值 B.测量值小于真实值 C.测量值大于真实值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C 使用天平时,游码归零,则测量值为砝码读数+游码刻度值,也是物体质量的实际值。若游码没有归零,则实际值为砝码读数+游码刻度值-游码初始刻度值。故测量值大于实际值。 难点1 天平的使用 【例2】 关于天平的使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称量过程中可以调节平衡螺母 B.潮湿的物体可以直接放在天平上称量 C.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量程 D.称量粉末状药品时只在左盘垫一张纸即可 思维点拨: 要熟练掌握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的使用步骤,懂得如何用天平测量固体、液体的质量,以及面对各种情况的处理方法等。 C 难点2 密度 学情分析: 密度是中考必考知识点,需要清楚认识密度的概念,并且能够根据公式计算密度大小。常见考查形式有选择、填空、计算等。 【例3】如图6-1所示,由不同 物质制成的甲、乙两种实心球 的体积相等。此时天平平衡, 则制成甲、乙两种球的物质密 度之比为( ) A.3∶4 B.4∶3 C.2∶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