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德语言对比论语言的文化承载功能【精品文档-doc】.docVIP

从汉德语言对比论语言的文化承载功能【精品文档-doc】.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汉德语言对比论语言的文化承载功能【精品文档-doc】

从汉德语言对比论语言的文化承载功能 丛明才 (大连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 116002) 摘要:作为人类的共同交际手段,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本文通过对汉语和德语在称谓、词义以及外来语等方面的详细对比,说明语言的文化承载功能,从而深入地阐释和分析了中西文化的差异,以期外语同仁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能够充分重视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语言;文化;承载功能 Abstract: Language is carrier of culture as well as means of communication. In this essay I compare the forms of addresses, connotation and words borrowed from other languages in German with those in Chinese in order to illustrate the function of a language as a carrier. Therefo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western culture and the eastern culture are better analyzed and depicted so that learners or researchers of foreign languages can attach some importance to the internal coalition of languages and their cultures. Key words: language, culture, function as a carrier Topic: The Function of a Language as a Carrier of Culture ____Comparison of German and Chinese 作者简介:丛明才(1968-),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德语语言学,翻译学 收稿时间:2003.11. 引言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思维工具,是人类共同的交际手段。语言之所以能发挥这一职能,是因为人类所有的语言都具有一个共同的条件,即它们所反映的客观世界的同一性。人类语言可以千差万别,但它们所反映的客观世界都是同一的。在符号学中称为所指的同一性。如果缺乏所指的同一性人们就无法进行有目的交际。 语言之间虽然广泛地存在着所指的同一性,但对所指的描写,每一种语言都各有千秋。现今存在的人类语言都可以相互借鉴,相互渗透,相互补充,但绝不可能取而代之。一个民族语言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有为另一个民族语言所不可取代的异质性,即各民族语言所具有的个性。民族语言的个性植根于该民族赖以生存的文化传统。本文旨在通过汉德语言对比来分析中西文化的差异。 关于文化 文化一词源于拉丁语“colere”。这个词的第一要义便是培植、创造,即对土地的开垦和耕作。后来延伸到精神生活中,艺术、诗文、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历史、政法、宗教等都属于文化概念的范畴。其实,人们对文化的理解远非一致。在我国的辞书中,一般对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的创造离不开语言,语言的变化和发展往往又离不开文化的变化和发展。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比如一个德国人到中国的商店买东西,他用汉语说:“我要买一双手鞋。”中国的售货员会感到莫名其妙,德国人指着“手套”说,就是这个。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误解呢?这就反映了两国的文化心态不一样。德国人根据构词法的规则,大体上说,脚可以有“鞋”,手也可以有“鞋”,脚跟手是平等的,于是就产生了Handschuhe,从词语产生的先后顺序来讲,大概先有Schuhe,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这手也要有Schuhe了。中国人的传统等级观念很强,这是几千年封建社会文化造成的,它必然会反映到语言上来,手和脚要分一个上下,鞋是脚的专用品,不能用于手,于是另取了一个名词,叫“手套”。“Haar”这个词在德语里既可以指“毛”,也可以指“发”,德国人不分。中国人则毛发分明,不可混淆,这是等级观念。 关于称谓 德国人在兄弟姐妹之间从来都是互叫名字,而且喜欢用爱称。在中国人中弟妹不能直呼兄姐的名字,而是冠以数字称大哥、二哥、三姐、四姐等。兄姐称弟妹可以直呼其名,在老一辈人中还是称二弟、三妹的多。《红楼梦》中贾宝玉称林黛玉为林妹妹,称薛宝钗为宝姐姐。如果分别译成jüngere Schwester Lin 和?ltere Schwester Bao就非常别扭。 中国人对不熟悉的或受尊敬的年长的人有时常使

文档评论(0)

153****959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