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题报告《在吴文化研究中提高学生品德素养的实践与探索》.doc.docVIP

结题报告《在吴文化研究中提高学生品德素养的实践与探索》.doc.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结题报告《在吴文化研究中提高学生品德素养的实践与探索》.doc

《在吴文化研究中提高学生品德素养的实践与探索》结题报告 碧波中学课题组 课题的提出 苏州是吴文化的发源地,文化积淀深厚,文化内涵丰富。苏州文化名城的城市特质使我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特别重视对本土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的深度开掘。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人们为求安居乐业,在生活与事业上疲于奔命,待到想要享受生活时,又慨叹社会为他们创造的娱乐过于喧嚣浮躁,于是渴求怡神悦目、安静闲雅,更高层次、更高格调的身心享受。说是追溯古风也好,说成附庸风雅也罢,总之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的物质文明中孕育出的现代社会刮起了传统文化的风潮。传统文化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反复冲刷,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历久弥新的文化形态与内容,它包罗万象,可以是诗词文赋,可以是楼台戏曲,可以是街巷弹唱,可以是民俗民风,也可以是建筑风骨,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它又因地域的差别显示出它的千姿百态,例如同一个节气,各地的风俗相异。吴地文化便是传统文化中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重要文化支脉,它历史悠久,从两千多年前一直旖旎至今,反映的是吴地长久以来的历史风貌、习惯、气质等等内外兼备的形态,因此,吴文化作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支脉,在传统文化中享有一席之地。而现实社会对传统文化的渴望与日俱增,知识的丰富和素质的提高促使人们更多地了解本地的文化,以期更好地在当地生活工作,许多人以熟知本地文化而倍感自豪,觉得自己风雅博古,这充分说明,无论是在传统文化的洪涛巨流中还是在现代文化的最前沿,吴文化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吴中经济开发区,是一块经济蓬勃发展但很难感受到苏州悠久历史文化底蕴的热土。这样一块经济热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这样,更加削弱了这块土地本来就非常薄弱的传统文化。我们碧波中学处于这样一块土地上,大多数学生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有的是小学中途转到我校,有的是小学毕业后刚从老家来到苏州……他们根本无法感受到苏州是个有着很深厚文化底蕴的古城,更不了解苏州人的精神。再加上他们的父母忙于奔波,根本无暇带领孩子走进苏州的园林、走进苏州的传统文化,这就使得他们的出现与这座古城有点格格不入的感觉。但是他们作为苏州未来的接班人,新一代苏州人,必须很好的融入到这个具有2500年历史的古城中去。要融入苏州古城,就必须学习、了解吴文化,传承苏州历史、秉承苏州文化。在这样的大环境驱动下,我们学校提出了《在吴文化研究中提高学生品德素养的实践和探索》这样一个符合时代的课题。 二、概念的界定 1、吴文化解读:吴文化的始创源自“江南鼻祖”吴泰伯与其弟仲雍。3200多年前,周太王长子泰伯,为天下安宁,避宫廷之争,成就父愿,放弃王位继承权,假托为父采药治病之名,携次弟仲雍跋山涉水,千里南迁,最后定居江南梅里。他入乡随俗,“断发纹身”,带领土著居民开荒破土,修河筑渠,栽桑养蚕,插秧治圃,养猪在栏,牧羊于山,将荆蛮之地辟为富庶之壤。泰伯还以文治愚,“以歌为教”,他将中原文化与当地蛮歌、土谣相结合,独创“吴歌”,此后又吸收越、楚、齐等地文化,培育形成了具有水乡特色、兼容并蓄、独放异彩的“勾吴文化”,从而构成了浩如烟海的中华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脉——吴文化。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通知》指出,应“切实加强对青少年学生校外教育工作的领导,动员全社会积极支持青少年学生校外教育工作”。《意见》强调,学校德育工作应“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切实加强社会实践活动。”《若干意见》还强调,应“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未成年人的教育作用。”可见,学校德育工作必须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发挥校外德育基地的育人作用,依靠校外社会、经济、人文等诸方面力量对德育的支持,以共同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2.《意见》明确:“小学德育工作主要通过生动活泼的校内外教育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公德教育、社会常识教育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若干意见》强调,应“积极改进中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和形式,采用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并指出:“思想道德建设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要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区分不同层次未成年人的特点,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活动。各种道德实践活动都要突出思想内涵,强化道德要求,并与丰富多彩的兴趣活动和文体活动结合起来,注意寓教于乐,满足兴趣爱好,使未成年人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显见,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形式应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主,让学生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中获得和积淀道德、社会和生活等方面的体验。 3.前苏联教育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

文档评论(0)

zhuliyan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