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变文故事传承研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敦煌學專題 高恩雅 9244701 PAGE PAGE 12 〈王昭君變文〉故事傳承研究 一、前言 關於「變文」一詞,自開始研究中國敦煌學以來,就有許多相近或相似的說法。如鄭振鐸《中國俗文學史》中: 所謂「變文」之「變」,當是指「變更」了佛經的本文而成為「俗講」之意(變相是變佛經為圖相之意)。後來「變文」成了一個「專稱」,便不限定是敷演佛經之故事了(或簡稱為「變」)。 鄭振鐸著:《中國俗文學史》(台北:台灣商務,1965年),頁190。 向達〈唐代俗講考〉亦有說明: 唐代俗講話本,似以講經文為正宗,而變文之屬,則其支裔。換言之,俗講始興,只有講經文一類之話本,浸假而採取民間流行之說唱體如變文之類,以增強其化俗作用。故變文一類作品,蓋自有其淵源,與講經文不同,其體制亦各異也。 向達:〈唐代俗講考〉,《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台北:明文書局,1987年)。 孫楷第云:「歌詠奇異事的唱本,就叫做『變文』。」又如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說道:「變文是一種韻散夾雜的新體裁,是一種在唐代以前的正統文學中未曾見過的新體裁。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台北:華正書局,1999年),頁403。」而〈王昭君變文〉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台北:華正書局,1999年),頁403。 潘重規編著:《敦煌變文集新書》(台北:文津出版,1994年),頁911-923。 若以內容區分,變文分類可分為三類:一是講唱佛經和佛家故事的「佛教故事變文」;二是「民間故事變文」;三是講唱中國歷史故事的「歷史傳說變文」。而唐末的〈王昭君變文〉則是屬於第三類。 古今以來歌詠王昭君的詩篇甚多,著名詩人如沈佺期、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隱等,對於王昭君有多方面的描寫。杜甫詩云:「一去紫臺連朔漢,獨留青冢向黃昏。」昭君事既然詠傳千古,後代文人又為詩者甚眾,可見昭君故事已深入民間而廣為人知。那麼,流傳已久的「昭君出塞」,故事內容本就相當豐富?抑或經過數度創作而加以增刪?若是經由後世不斷改寫,然而其原貌又究竟是如何? 劉大杰又說:「這些變文,直接影響後代的彈詞寶卷一類的民間文學,同時對於宋、元的小說戲曲,也給予間接的影響。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台北:華正書局,1999年),頁403。」既然如此,變文便有其探討研究之價值。本論文便是要就昭君故事的版本問題為其切入點,以〈王昭君變文〉原文與相關史書著作互証對照,試論王昭君的故事演變過程。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台北:華正書局,1999年),頁403。 二、〈王昭君變文〉全文分析 在〈王昭君變文〉中,前面的部分已經亡佚,且文中多有脫落字句,然而細看推敲仍可得知整個內容的來龍去脈。開頭時便已進入昭君出塞的情形,可能是前半部變文遺缺之故。開頭以韻文登場,後以此一散一韻的相雜方式敘述,最末以散文結束全文。全文共有韻文七段,除了第四段較為特別(有五言、七言)之外,其餘都是七言。如下表: 原文 說明 第一段 ……,遠恨家人昭(招)取魂。 七言韻文。 第二段 ……,都為殘雲度嶺西。 七言韻文。 第三段 ……,只應弩那白雲邊。 七言韻文。 第四段 (前段)妾嫁來沙漠……,臨時請報漢王知。 (後段)……,誰能在後哭孤魂。 前段以五言為主,末四行為七言。 後段形式與前段同。 第五段 ……,悔不教君還帝鄕。 七言韻文。 第六段 ……,西南望見受降城。 七言韻文。 第七段 ……,直為涕多旋作泥。 七言韻文。 在全文中,值得注意的有以下五點,分別敘述如下: 凡是提及「昭君」之名,均以「昭軍」來代替 容肇祖〈唐寫本明妃傳殘卷跋〉寫道: 宣哀帝之命,自當稱名以祭,這明是以昭軍二字為名。昭軍二字凡十一見,「君」皆作「軍」,中間說道:「墳高數尺號青塚,還道軍人為立名」,可證「軍」字絕非筆誤。容肇祖:〈唐寫本明妃傳殘卷跋〉,《敦煌變文論文錄》下冊(台北:明文書局,1985年),頁603-604。 容肇祖:〈唐寫本明妃傳殘卷跋〉,《敦煌變文論文錄》下冊(台北:明文書局,1985年),頁603-604。 由此可知「昭軍」等同於「昭君」,而非筆誤。另外新疆庫車的昭君墓確實題為「昭軍之墓」,可見「昭軍」在唐代是常用而普遍之稱謂。這種現象的可能解釋是,「軍」、「君」二字在當時為互通字。 以「明妃」稱呼昭君者,通篇出現九次 容肇祖〈唐寫本明妃傳殘卷跋〉寫道「明妃二字凡八見」,可能為筆誤或錯算。 容肇祖〈唐寫本明妃傳殘卷跋〉寫道「明妃二字凡八見」,可能為筆誤或錯算。 除了「昭君」,另一個在唐代最普遍的稱謂是「明妃」。其實在唐朝之前,另有以「明君」稱呼昭君之習慣。試看《舊唐書》記載: 《舊唐書?志》:「明君,漢元帝時,匈奴單于入朝,詔王嬙配之,即昭君也。

文档评论(0)

大漠天下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