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4年以前的俄国来华留学生.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864年以前的俄国来华留学生.doc

1864年以前的俄国来华留学生 1864年以前的俄国来华留学生 肖玉秋 1727年,俄国政府首次派遣留学生作为俄国东正教驻北京传教士团成员到北京学习满汉 文字,揭开了近代欧洲国家留学中国的序幕.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签订后,俄国政府对 传教士团职能进行了调整,决定从1864年起不再派遣随团学生.在这130余年间,俄国来华 学生络绎不绝.对这些俄国留学生来华的背景与动机进行研究,分析其教学和管理诸方面的 特点,考察其返回俄国后的活动,有助于更加全面地认识清代中俄文化关系①. 选派与构成 17世纪,随着俄国不断东侵,中俄在划界和逃人等方面开始进行直接交涉.由于言语不通,常 常以拉丁语和蒙古语作为媒介,甚至在签订《尼布楚条约》这个事关两国重大利益的时刻也不得不 借助通晓拉丁语的法国耶稣会士张诚(P.JoanFranciscusOerbillon)和葡萄牙耶稣会士徐Et升 (P.ThomasPereyra)担任翻译.《尼布楚条约》签订之后,中俄接触越来越频繁.俄国政府决 心派人学习满汉语言.1700年,彼得一世(P]-eTpI)下令让基辅都主教挑选一名托博尔斯克都主 教,同时选拔两名或者三名善良肯学且年轻的修士学习汉语和蒙古语②,熟悉中国的习俗,促 使中国人信仰基督.1726年叶卡捷琳娜一世(EKaTeplIHaI)在有关组建第2届传教士团的指令中, 再次就学习中华语言一事下达指示,命领班普拉特科夫斯基(AHTOHIII:I~aaTKOBCKIin)赴京时带上 几名在伊尔库茨克主升天修道院学习蒙语的学生,以便学习汉语和满语⑧. 如同俄国派遣传教士来华一样,1727年中俄签订的恰克图条约》同时为俄国选送一定 数量学生来华学习汉满语提供了法律上的保障.其中第5条写道:再萨瓦所留在京学艺之学 生四名,通晓俄罗斯,拉替奴字话(即拉丁语——笔者)之二人,令在此处居住,给予盘费 养赡.④据此,1727年9月11日,俄国把在1725年就已经挑选好的3名学生作为第1届传教 士团学生随郎喀(flopeHu~qaHr)率领的商队派往中国,他们是沃耶伊科夫()_KaBoeftKOB),普 哈尔特(HBaH兀yXapT)和特列季亚科夫(qbejIopTpeTBJ:IKOB)(~).12月26日,3人来到北京,开 始了他们的满汉语学习生活.这3名学生即是第一批俄国来华留学生,而1727年12月26日 则成为俄国派遣来华学生的开端. 从1715年俄国派出第1届传教士团到1794年,俄国共派遣了8届传教士团,其中7届@ 有随团学生,共计25名⑦,分别是莫斯科斯拉夫一希腊一拉丁语学院,伊尔库茨克主升天修 道院蒙古语学校和托博尔斯克宗教学校等学校的在读生.在俄国文献中,这些来华留学生被 称为YqeHIIK(学生).进入19世纪以后,俄国政府注重提高传教士团人员素质,自1808年 第9届至1858年第l4届派出的23名⑧学生多数来自彼得堡神学院等大学,因而改称 CT)几eHT(大学生),其中第12届瓦西里耶夫(B.rI.Bacl,olbeu)还是蒙古语硕士,第13届 的乌斯宾斯基(H.II.YcFIeHCKIIfI)和赫拉波维茨基(M.皿.XpaPlOBlltlKllf1)是神学硕士.1861 年俄国依据《中俄北京条约》设立驻华公使馆,由其取代传教士团行使外交职能.1863年沙 87 皇下令自1864年1月1日,第14届传教士团的全体神职人员转由宗教部门管理,并由其决 定北京人员的去留问题.将世俗人员召回亚洲司⑨.所以,从1864年起包括学生在内的世俗 人员一律停派,第15届至第2O届传教士团成员完全由神职人员构成. 在总共2O届传教士团中,共有13届有随团学生,总计48名,而前14届传教士团中神职 人员和世俗人员共计154人次,其中世俗人员69名,所以,学生始终是世俗人员的主体.根 据中俄文相关文献,笔者对1864年前俄国来华留学生基本情况略作梳理,试列如下⑩: 第1届3人(1715—1728年):卢卡?沃耶伊科夫(J1yKaBoeftKOB,?一1734),死于北京,中 国史籍中称之为鲁喀;伊万?普哈尔特(HBaH17)XapT,?一?),中国史籍中称之为宜宛;费 奥多尔(费多特)?特列季亚科夫(e八0p(e八oT)TpeTb,qKOB,?一?),中国史籍中称之为佛多德. 第2届5人(1729年6月16日一1735年):伊拉里昂?卡利诺维奇?罗索欣(H~lapnoH KaJllIHOBIlqPOCCOXIIH,1717—1761);格拉西姆?舒里金(FepacnMHI)r.;IbFtlH,?一1736),死于 北京,中国史籍中称之为喀喇希木;米哈伊尔?阿法纳西耶夫?波诺马廖夫(MIIXall;I AqbaHacbeBV[OHOMapeB,1712—1738),死

文档评论(0)

ca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