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图阿热勒村蒙古长调民歌的传承特点及发展现状.docVIP

乌图阿热勒村蒙古长调民歌的传承特点及发展现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乌图阿热勒村蒙古长调民歌的传承特点及发展现状.doc

乌图阿热勒村蒙古长调民歌的传承特点及发展现状 夏铖:乌图阿热勒村蒙古-K~-/,lll民歌的传承特点蕊发展再伏. 乌图阿热勒村蒙古长调民歌 的传承特点及发展现状 夏敏 (新疆教育学院艺术分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00) Mar..2007 No.1.Vo1.5 摘要:本文以蒙古族长调在鸟图阿热勒村的传承行为为主线,根据田野调查工作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和素材, 运用音乐人类学,教育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和视角,力图在忠实于进行这些音乐传承行为的人们的意图的基础上,将 这一传承系统的特点和发展现状描述出来. 关键词:鸟图阿热勒村蒙古长调民歌传承特点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577(2007)01—0037—06 乌图阿热勒村隶属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 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湖县乌兰再格森乡.该村蒙 古族属于卫拉特蒙古四部之一的和硕特部落,定 居博湖地区已有220余年的历史.在乌图阿热勒 村村民的生活中,并不存在分离与其他社会生活 之外的正规的音乐教育活动及空间.在这些由本 村村民自发组成的,相对独立的,微型的文化单 元中,人们通过13常的实践活动将本民族的传统 文化,习得经验,生活常识,风俗礼仪以及人生 观,世界观,价值观传递给了下一代. 一 ,乌图阿热勒村蒙古长调民歌传承的特点 (一)口传的特点 乌图阿热勒村(以下简称乌村)蒙古长调民 歌传承的主要特点是口传心授.这一传承方式 看似落后,但却比现在大多数人认为的一些 先进的传承方式更受民间艺人们青睐,因为这 是一种最直接,最能使人心灵受到震撼的方式, 是任何其他方式所不能取代的.乌村人能够独立 完整的唱长调的人大都在四十岁以上,大部分在 六,七十岁左右,他们大多能唱几十首长调,少的 也能记住十几首.笔者通过翻阅资料,反复聆听 以及与一些民间艺人交谈发现,在其口传过程 中,还是有一定的记忆规律可循的,主要体现在 歌词和音乐等方面. 1.歌词特点 (1)就其格律而言,乌村流传的长调以每首 三节者居多,每一节分为上,下两大句,每一句为 两行,形成一个完整句意.一般还要在两节之后 念一些祝福词.如:献给母亲的歌《金色尾的野 鸡》中唱道: 在后面的高山坡上, 金色尾的野鸡呜叫. 回到久别的母亲身旁, 问候她老人家平安. 我骑着栗色的枣马, 翻过库吉山的达坂. 来到慈祥的母亲身旁, 问候她老人家平安. 我骑着粉唇的黑马, 越过哈什山的达坂. 来到敬爱的母亲身旁, 问候她老人家平安. (演唱:扬杰,记词:明其克,译词:明其克) 收稿日期:2006—11—02 作者简介:夏敏(1978一),女,新疆博湖县人,新疆教育学院艺术分院教师,音乐学硕士,主要从事音乐教育研究. 2007年3月 第5卷第1期 新疆艺术学院 JOURNAL0FXINJIANGARTSUNIVERSITY (2)就其修辞手法来说,蒙古长调的歌词在修 辞手法上大量运用了比,兴,少用直陈.乌村人唱 的长调民歌,上句多以形象生动的比喻出现,下旬 则引出所要抒发的感情,所要歌颂的人或事物.如 唱给弟弟或妹妹的歌《黑鬃的灰白马》中唱道: 黑鬃的灰白马, 顺着道路行走. 可爱活泼的弟弟(妹妹), 在长辈的教导下成长. 立鬃的枣骝马, 吃着河畔上的青草. 可爱活泼的弟弟(妹妹), 在头人的教导下成长. (演唱:蒙克巴依尔,记词:明其克,译词:明其克) 这首长调共三节,每一节的上句都描写了不 同毛色的马,下旬则用马来比喻弟弟妹妹生动活 泼的形象.另外,从这首民歌中我们还可看出:上 句的主语(马)都一样,只是修饰主语的形容词发 生了改变;下句所要歌唱的对象(弟弟或妹妹)也 一 样,只是将修饰这一对象的定语或状语稍作变 化.在乌村人传唱的长调民歌中,这种模式屡见不 鲜. (3)就其衬词而言,乌村人所唱长调中的衬 词,主要以单音节为主,例如:哎,噢,啊等元音, 也有个别的衬词为多音节,例如:哎啊,哎啦,啊 噢等,这些衬词一般用在长调正词之后的衬腔 中,但也有个别的衬词被用在每一节歌词之前, 这些衬词与他们本地方言中韵母的发音位置靠 后有着直接的关系,进而形成了他们自己独特 的演唱风格. 2.音乐特点 (1)风格 以抒情为主的蒙古长调总的风格是悠扬细腻 与粗狂豪放的统一.隶属于博湖县的乌村的长调 则曲调委婉悠长,往往以突出的衬腔将首尾相连. (2)调式 乌村蒙古长调中,徵调式使用最多,其次是 羽,商调式,宫,角调式较为少见.笔者根据所采录 的当地流传的14首长调的调式统计结果,如下: \\调式 \宫商角微羽 使用情况\\● 使用数01094 比例0%7%0%64%29% 如下曲:《高山上的鲜花》(献给哥哥的歌)就 是在乌村传唱的一首典型的徵调式长调. i (演唱:蒙克巴依尔,记谱:夏敏) (3)旋律线 乌村的长调呈较大的抛物线

文档评论(0)

ca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