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LANYI吸附势理论演示文稿.ppt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olanyi 吸附势理论 及其发展应用 甘 霖 贾世开 2008/05/27 OUTLINE 1. Polanyi吸附势理论提出的时代背景 2. Polanyi吸附势理论的要点 3. Polanyi吸附势理论的发展及应用 4. 总结。 1814年,de Saussure提出吸附剂对吸附质有吸引力,据表面越近,引力越大,吸附质密度也越大。 1914年,Euken将这种引力引申为吸附势。 随后,Polanyi以定量表达式描述吸附势。 Polanyi吸附势理论提出的时代背景[1] Polanyi吸附势理论的要点[1] 不对吸附图像给予某些假设的限制 不涉及固体表面的均匀性 离表面越近,引力越大 吸附空间内各处都存在吸附势ε 吸附势相等的点构成吸附面 吸附势ε与吸附体积V的关系对任 何温度都是相同 Polanyi吸附势理论的要点 Polanyi认为吸附的三种情况 当吸附温度T远低于吸附质气体的临界温度Tc时,吸附膜液态; 当T略低于Tc时,吸附膜为液态与压缩气体混合体; 当T大于Tc时,吸附膜为压缩气态。 吸附特性曲线及吸附势εi 吸附空间中i点处吸附势εi 为1mol理想气体从气相中平衡压力P 压缩到吸附温度T之饱和蒸气压P0时所需之功 Vi为与εi相对应的吸附体积,x为气体的吸附质量,ρT为吸附温度T时液态吸附质的密度。 P338 图8-22 .(《界面化学基础》 赵振国等) 不同吸附质特性曲线的相关性及β 物理吸附主要作用力为色散力 对于同一吸附剂,A,B分子在距表面x处 吸附势用London色散作用势能表述为: (α和I为对应的极化率和电势能) 由于对于吸附剂I为常数,吸附分子α和I也为常数,则 β称为亲和系数 Dubinin-Radushkevich方程 吸附等温势的数学表达 V0为极限吸附体积, β称为亲和系数,K与孔结构有关的常数,对于微孔m=2。 公式推导 依据特性曲线的形状特点,提出孔分布呈Gaussin分布的假设,导出公式 带入吸附势ε的表达式,可得D-R方程。 D-R方程应用 将D-R方程转化可得 以lgV0对于lg(P0/P)2做直线图,对与微孔吸附剂线性很好。 但是对于P0/P较高时,由于吸附剂所含的中孔和大孔,偏离较大。 主要用于多孔吸附剂中微孔吸附,可以估算微孔容积。 Polanyi吸附势理论的发展及应用[2] (MPTA) MPTA(Multicomponent Potential Theory of Adsorption) 将Polanyi吸附势应用于固液吸附 中心思想是将吸附相中的化学势分为液—液与液—固相互作用两项之和; 下标B代表体相,i代表物质,z为i距吸附剂表面的距离,μ与ε分别代表 化学势与吸附势。上式左边依次为L-L与L-S作用项。 Polanyi吸附势理论的发展及应用 (MPTA) Dubinin-Astakhov方程(即L-S项): 上式为吸附势εi与距离z之间的定量关系,吸附剂容量Z0为吸附剂多空结构的真实体积,特征能ε0i为微孔结构的平均孔径。 Polanyi吸附势理论的发展及应用 (MPTA) 表面超量ni的定义: ρ(z)为z处的摩尔密度 Polanyi吸附势理论的发展及应用 (MPTA) 以上三式联立即可得到p(z)与x(z)在吸附相中的分布,进而求得摩尔密度ρ(z),最终得到各物质的表面超量ni (β一般取2) Polanyi吸附势理论的发展及应用 (MPTA) 简化模型: 对于两组分体系:假设只有溶质与吸附剂接触,则εsolvent(z)=0, 并有下式成立(L-L项采用SPK[3]方程):

文档评论(0)

xingyuxiaxi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