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个传播要素检视网路沟通的初步形成-资讯社会研究-交通大学.PDF

从三个传播要素检视网路沟通的初步形成-资讯社会研究-交通大学.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从三个传播要素检视网路沟通的初步形成-资讯社会研究-交通大学

資訊社會研究(5) 頁305-326 ,2003 年7 月 從三個傳播要素 檢視網路溝通的初步形成 吳峻安 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 wuan@mail.educities.edu.tw 摘要 本文擬從「情境脈絡」、「互動」和「意義共享」等三個傳播要素 來檢視網路溝通的最初形成過程及其發展。我先以比較實體環境和網 路情境的溝通差異,認為與他人互動以達意義共享的結果時,是無法 脫離社會文化、態度意向、語氣、音調、非語言行為等情境線索,而 單就訊息文本來解釋其意涵的。尤其,當溝通發生於網路情境中,越 缺乏情境脈絡作為判斷互動者意指的依侍,就越容易發生歧異的意義 解讀,溝通也無法在初步形成時達到穩定持續的狀態。 關鍵字:電腦中介傳播、人際溝通、互動、情境脈絡、意義共享 [收稿]2003/2/18; [初審]2003/4/30; [接受刊登]2003/6/29 306 資訊社會研究(5) 壹、為什麼從傳播的要素作為思考的開始? 進行傳播研究的基本思考,通常都是從一個基點作為開始的基 礎:什麼樣的溝通形式才能夠被稱為「傳播」?這個問題來自諸位論 者皆認為,傳播/溝通的初步形成是具有一定的公式和方式,有此方 式,溝通的雙方得以進行一連串所謂「傳播」的互動和交流。在論者 們的研究下,他們認為典型的傳播形式有幾個基本要素:它必須是一 個過程,一個具有「符號」、「目的」與「互動」形式的過程,這個過 程是被置放於某一個「情境脈絡」之下,傳播才得以完成(Trenholm, 1986、1995;Neuliep,1996;Wahlstrom,1992)。 在此,我試圖自這些論者所提出關於「傳播」的敘述,抽離出他 們所謂建立起傳播的幾個要素。我們發現,傳播涉及了「符號」的交 流、人員的「互動」、「意圖性」的旨意、並且在是某一個「情境脈絡」 下完成的。這個立基點,係從溝通被置放於可見的空間,由處於此空 間下的人或集體之間,經由前述的要素組合,而發生一連串的傳播行 為。這恰好和Pearson Spitzberg(1990)討論人際傳播的幾項特徵 不謀而合,他們將人際間互動的基本要素作為人際傳播形成的要點, 強調必須具有自我(begin with self)、動作的交替移轉(transactional)、 內容與關係的存在(content and relationship )、並且是直接的 (immediacy)等。點出「符號」、「互動」、「自我的意圖」是在探討 溝通建立時,可以從而著手觀察的觀點和要素。 我嘗試延伸「傳播」概念的建立,並且將空間的概念引入,發現 溝通過程中,它是無法脫離空間卻還能存在的,就Wahlstrom(1992) 的立論,他認為溝通的雙方要能夠了解對方所指稱事物代表的意義, 他們必須同處於在一個語言系統或是文化情境之下,意義才能在溝通 雙方之見進行持的交流,而 Wahlstrom 則特別指出了「情境脈絡」 (context)之於溝通的重要。這項論點又正好呼應了Trenholm(1986) 討論情境脈絡因素對於傳播行為時的影響力,認為周遭環境的條件限 制,都會對於訊息接受者的彼方產生釋譯上的問題。兩人對於情境的 論點補充了上文對於溝通形成說法的不足,融入了空間(情境脈絡) 要素,增添了我們思考溝通形成時,必須參著思考的幾項要素──符 從三個傳播要素檢視網路溝通的初步形成 307 號、互動、意圖、情境脈絡。 這些要素不僅提供我們作為判斷是否互動即為溝通的標準,同 時,還能夠進一步幫助我們去檢視,在不同的情境之下,我們能夠用 這些要素,反向推回觀察溝

文档评论(0)

fengrui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