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经〉的入文精神的体现及其流傅.pdfVIP

论〈诗经〉的入文精神的体现及其流傅.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诗经〉的入文精神的体现及其流傅

論〈詩經〉的入文精神的體現及其流傅 雷莎 摘要:{詩經〉中“國風及“雅中的作品,多為怨女棄婦、征夫戌卒、流民浪子“感於哀樂的 底層生活之真實記錄。存在於〈詩經》中的這種普遍的生民悲歎,流露的是一種“衷鯨寡的情懷, 也是中國詩歌史上最早的人文精神閃光 並開放了後代詩歌人文關懷傳統的先河。 關鍵淘:{詩經》、人文精神、傳承 不同文化傳統之間的經典作品對照閱讀 是把握不同民族文化特徵的最佳方式。與〈詩經》產 生年代相近的《布馬史詩〉、古希臘神話 是西方文化傳統的源頭,當其時其地的詩人還在膜拜神 靈、崇拜英雄的故事中寄予自身的願望和追求時, {詩經〉時代的作者,他們的眼光卻甚為平和,甚 至帶有一種俯視蒼生的悲憫, {詩經〉里活躍著的不是英雄或神靈,而是每一個普通甚至卑微的個 體;而他們的故事 不是富於激情的挑戰和狂想,更多的是一聲聲低回的歎息與衷鳴。梁敵超論中 國文化云:“重實際故重人事 其敬天也,皆取以為人倫之模範也 1 的確,植根於後土,深入於人 事,正是〈詩經》之“重實際之處,也是中華文化的厚重深刻處。《詩經〉作品所道之事、所敘之 情,皆在於人性根本處,映現其間的乃是一種人文精神,在中國文化的初始出便閃動著關懷人性的 光芒。 此種原始的人文關懷 一言以蔽之 即“下哀生民的思想。〈易﹒系辭下〉云:“天地之大德 日生2 ; {尚書﹒大禹讓》亦云:“正德、利用、厚生、惟和3 ,這種厚生愛民的思想,與周初的民 本思想相輔相成。〈尚書﹒洛諾》曰:“誕保文武受民4 ,又“王命予來承保乃文祖受命民5 ,此處, 天、命、民三者並稱 天命實則就是眾民擁護之程度,由此而來的“若保赤子、“用康保民的強 烈愛民觀念,就貫穿於周文化的傳統中。愛民觀念之體現,首要便是關注黎民蒼生的生存狀態,正 是所謂“觀風俗之盛衰然後才能“考見得失 於政事上做相應的調整。〈召詰}:“天亦衷一四方 民,其眷用命懋,王其疾敬德 6 .何休《春秋公羊傳解詰}:“故王者不出臟戶,盡知天下所苦,不下 堂,而知四方7 ,正是此意。歷史上的“宋詩、“獻詩制度,徵之古籍雖無確證,然此三種方式 在〈詩經〉的整理成書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自是於理可循的。因此,借詩歌來關注個體生命的價 1 {梁敵超論國學),雲南人民出版社2∞5年版,第146頁。 2 王粥注、孔穎達疏《周易正義), {十三經注疏》本,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86頁。 3 孔安國傳、孔穎違疏〈尚書正義), {十三經注疏》本,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35頁。 4 孔安國傳、孔穎違疏《尚書正義), {十三經注疏》本,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216頁。 5 同上注。 6 孔安國傳、孔穎違疏《尚書正義), {十三經注疏》本,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212頁。 7 何休注,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 {十三經注疏》本,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2287頁。 一 121 一 值,尤其是那些窮而無告者的心靈悲泣,正是《詩經〉人文精神的重要體現。縱觀整部〈詩三百), 其詩主要表現為對四類人生存狀態的強烈關注,以下一一迷之。 一、怨女棄婦命運的悲歎 《詩經》中的棄婦詩,據統計多達十餘首,其分佈在《召南》、{~防風〉、〈衛風》、《王風》、《鄭 風〉、〈秦風》、〈小雅〉各國民風之中,管中窺豹,今人大概能夠想見當時家庭破裂、婚姻惡化之現 象的普遍程度。 每一段棄婦故事的背後 都埋藏著一個傷心自悼的故事 而故事中的女子見棄的原因,細細尋 繹起來則不外有二。首先即制度上的缺陷 婚姻中男女地位懸殊正是夫妻相怨、女子被棄的首要原 因。周代的婚姻制度較之前代有了顯著的進步文明之象,周公“六禮正是其體現,在如此繁瑣的 聘娶制度引導下,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形態亦隨之逐漸形成。然而,貴族聯姻則採取男女極不對等的 臉婚制度,如以下兩則記載: 勝者何?諸侯娶一國則二國往勝之 以娃娣從娃者何?兄之子也。娣也何?弟也。諸 侯一聘九女,諸侯不再娶。一《公羊傳﹒莊公十九年)8 古者嫁女,必娃娣從,謂之勝。娃,兄之子,娣,女弟也。一鄭玄注〈儀禮﹒士婚禮)9 可見,接婚制實則為一夫多妻制 男女在這種不平衡的婚姻關係中,必然生出許多矛盾和嫌隙,最 終導致婚姻破裂。如(~郎風﹒柏舟》中的女子,正是生活在這樣一個一夫多妻的家庭中,時時感受 著“憂心悄悄,愷於群小

文档评论(0)

ailuoju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