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三首的的教案.docVIP

诗三首的的教案.doc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诗三首的的教案

福建师大文学院《语文课堂教学技能》作业 语文教案 设计者姓名:谢丽静 ,2007级2班,学号102062007133 成绩 教学课题 《诗三首》 所用教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第 7 课, 人民教育 出版社 2006年版。 教学时数 计划 3 课时 媒体准备 多媒体课件(PPT)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训练学生欣赏诗歌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3、了解诗人的艺术情趣。 教学重点 体会诗句流露出诗人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领会全诗的主旨。 教学难点 1、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2、反复诵读,把握诗歌的艺术特点,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方法 讲读法、朗读法、品读法 预习要求 1、朗读诗三首,查字典结合课文,给生字生词注音注释; 2、朗读诗歌,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具体步骤及基本内容) 板书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初中也已经学过了许多“寄内”、“怀内”、“故乡”、“思亲”等这一类的诗篇的诗篇,同学们回忆一下,你们以前有学过哪些关于这类的诗歌。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古诗,同样也是写思念家乡亲人的,这就是《诗三首》中的《涉江采芙蓉》。 二、《古诗十九首》介绍 (通过PPT展示出来)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三、诗歌鉴赏品味 1、结合课本上的注释,我们请一个同学来翻译一下这首诗,或者说说这首诗的大意。同时,老师依情况加以纠正和补充。 2、读完这首诗,你们认为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游子思乡之情) 3、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是用何种方式来表达这种情感的?(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4、思考课后练习题第一大题的第1小题。说说你们是什么理解的。 (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给人以清幽、高洁的感觉。以花草赠亲朋,既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采摘花草送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游子之求宦京师,是在洛阳一带,怎么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摘芙蓉?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芙蓉”(荷花)往往以暗关着“夫容”,明是女子思夫口吻,岂可径指其为“游子?”? 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开始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可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乐事!采莲之际,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难说就不是妻子、姑娘们真挚情意的表露。何况在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一并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岂不更教人心醉?--这就是“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吟叹,所展示的如画之境。求宦京师资料 从这个典故我们可以看出,陶渊明是一个热爱自由、不受世俗束缚羁绊的人,因此,他最后选择了自己喜爱的田园生活,回归到田园生活。我们今天要讲的《归园田居》,正是诗人辞官回乡后第二年写下的。 三、朗读并了解诗歌内容 (一)整体感知 1、听配乐诵读,整体感知。同时注意重点字词的读音和注释。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入情入境,初步感受诗歌内容。 提问:“归”字是诗眼,我们可以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二)关键字“归”的分析: 1、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