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上海书展作家数字态度之七宗“最”
当数字化浪潮汹涌袭来,作家们是当弄潮儿、旁观者,还是泼冷水抑或倒戈相向?没有人能完全幸免,当所有的书都能在网上买到,当一整本书的文字在网络上随处可见,当微博左右人的小脑,作家们又怎能逃脱?数字出版给他们带来了什么?周国平说“我没有拿到过一分钱!”电子书给他们带来了什么?骆以军说“电子产品捆住了我们的手脚!”张国立说“都没时间写东西啦!”都在泼冷水?当然不是。辩证法告诉我们,反对中必有支持,拒绝中也一定有迎合。《IT时报》为你悉数作家们的数字态度七宗“最”。
最爱网友 王小慧
一个胸膛里跳动着许多颗心
和作家周国平一起签售新书《花非花——周国平对话王小慧》,读者排成长龙,王小慧整整忙了2个小时。在书展新闻中心休息室里的白色沙发上,《IT时报》记者好不容易逮到她,有了面对面聊天的机会。她曾经形容自己“一个胸膛里跳动着许多颗心”,周国平则称她“仿佛有九条命似的”。拍照片、拍电影、做雕塑、新媒体、写作——永远在路上的王小慧,在微博时代依然很潮很时尚。
王小慧PROFILE
著名旅德华人艺术家。出版过40多部个人摄影集和书籍,影响最广泛的是在中国出版的自传《我的视觉日记——旅德生活十五年》。
关于微博
粉丝数又多了3000,特高兴!
原来王小慧每期必看《IT时报》,上期蒋方舟关于微博的反思给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采访中间,王小慧不忘提醒助手,把现场签售的花絮发到微博上去,助手把照片给她看,她说多拿几张给我看,我才有感觉,才有话写呀!对她来说,微博是一种创作,更是一种提醒。
IT时报:您怎么看待微博?关心自己微博的粉丝数量吗?
王小慧:我现在尽量不让自己上瘾,不要变成微博控。我房间的网络不好,经常连接不上,我常常夜里很晚拿着iPad,还在纠结,到底要不要到办公室去。那边信号好,但是没空调,纠结半天,还是去吧,要看一眼自己的微博才放心,要是今天的粉丝数又增加了3000个,特高兴!躲在办公室里,出了一身汗。
IT时报:是因为自己的好奇心重吗?
王小慧:对的。事实上微博也能让大家了解我的近况。比如前两天我让助手发了条这次书展的信息,一下子就被转发了4000多次,还有读者特地从南京赶来,背包里背了好多本我的书要我签名。但我的确也在反省,网络上的很多东西只能被称为信息,甚至很多是垃圾信息,如果不把这些垃圾及时从脑子里清除出去,就装不下其他真正好的东西了。
IT时报:一切都更新得太快了?
王小慧:时代快速变化,我到现在还清楚地记得爸爸一直跟我念叨的“看十遍不如读一遍,读十遍不如抄一遍,抄一遍不如背一遍”。但我也很苦恼,常常连看一遍的时间都没有,有时候看到感兴趣的东西,就先复印扫描下来再说,想着等有空了再好好看,可到后来连复印的纸头都找不到了。我也很想慢下来,但自己就像《小木克奇遇记》里的小木克,穿上“魔鞋”,永远在奔跑,再也停不下来。
关于摄影
宁可不吃肉也要拍照片
摄影是王小慧的生命。她端起相机和这个世界,和自己对话。20年前的那场车祸中,受到重创倒卧病床的她醒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拿起相机,拍下自己伤痕累累的脸。如今的她,依然在摄影世界不断地探索,最新的“纳米摄影展”上,那些鸡蛋壳、头发丝被无限地放大,在镜头下呈现出山峦叠嶂,丛林交错的神奇景象。
IT时报:这么多年下来,您对摄影还有新的热情和追求吗?
王小慧:我13岁开始端起相机,摄影算是自学成才。那时候着迷到可以整夜冲洗照片不睡觉,买不起胶卷,就买相纸裁下来的边角料。我想我对摄影是永远不会有厌倦的那一天。我的作品其实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拍摄对象,但我始终坚持的一点是,不管拍什么阶层的人物,年轻漂亮也好,落魄丑陋也好,哪怕是拍一个乞丐,最基本的前提是你首先要尊重他的人格。《从眼睛到眼睛》那本书里,拍摄对象一开始也是很抗拒的,后来我不停地跟她们聊天,最后拍摄时我们离得特别近,全都是在1米之内,拍人物一定要有交流,要征得对方同意,我不欣赏偷拍,就像在挖掘别人的隐私。
IT时报:现在摄影器材和技巧发展这么快,对创作者的要求还这么重要吗?
王小慧:无论什么时候,技巧都是排在最后一个的,创作者的激情永远是第一位的。刚出国那年,我的奖学金只有700多马克,却依然是最舍得买胶卷、最舍得拍照片的一个,买胶卷、冲洗、装帧都要花钱,同事常常笑话我,说你摁一下,27芬尼(德国货币单位)就没有啦!我记得出国前,好朋友冯骥才特别关照我,说你出去了有两样东西千万别节约,一是邮票、二是胶卷,我至今感谢他。邮票就是寄信,我一封接一封地写,亲情和友情的交流,带来的回报不是钱能换来的,胶卷更是从不节约,才会有我的今天。
IT时报:摄影花钱这么大方,别的方面是不是特别节约?
王小慧:其他同学都是买冰箱洗衣机这些大件,但我从来都是拿钱去看电影。那时看一场电影要10马克(相当于50块钱人民币),我记得当时国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