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9月11日周练答案
1.D
(A.qiān/kēnɡ dì xiè/jiě;
B.hé qiān/chàn wù/è;
C.pò qūn/suō qiǎnɡ/qiánɡ;
D.chēn/zhěn hē/kē zǎi/zài)
2.C
持平之论:保持公平,没有偏向的言论。
(A.色彩不当,趋之若鹜是贬义词;
B.不合语境。指坏人受到打击,使大家感到痛快。D.语意重复。“难言之隐”与“苦衷”意义上重复。)
3.D
(A.误用介词,“对”改为“把”或“将”;
B.成分残缺,“在……坠毁”缺主语“所乘专机”;C.语序不当,把“不仅”挪到“上海世博会”之后)
4.A(注意陈述对象的前后一致性)
8.C(束,捆)
9.A
(A.连词,表承接 ;
B.介词,相当于“于”/疑问语气词 ;
C.连词,于是/连词,因为 ;
D.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介词,凭,凭借)
10.C
(原文是“真无颜出见同人”。“同人”是志趣相同的人,不是妻儿)
11(1)大都是贾奉雉最看不起而不屑一提的”更恰当。(1分)
“倚安闲姿态,地边关安宁、征人无事的运用生动的比喻蕃情能这大河一样,长久地向南流入中原诗人渴望民族团结的愿望。
目录
基本信息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作品鉴赏 作者简介编辑本段
【作品名称】《书边事》[1]
【创作年代】晚唐
【作者姓名】张乔
【文学体裁】五言律诗
作品原文
书 边 事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2]
编辑本段
注释译文
【注解】
调角:犹吹角。
梁州:当时指凉州,在今甘肃境内。
【韵译】
号角划断宁静清秋, 征人独自凭倚城楼。
昭君青冢春风吹拂, 夕阳西沉边城梁州。
广袤荒漠无兵阻扰, 边疆重地有人旅游。
蕃民之情长如此水, 千秋万代永向南流。[3]
??
《书边事》诗意画
《书边事》是唐代诗人张乔的作品。此诗是写作者游历边塞的所见所闻。首联写边塞军旅生活和安宁,征人安闲无事;颔联虚写昭君墓秋来依然春风吹拂,梁州边城一派日丽平和,再次伸述民族团结,边防安定;颈联极言广漠边塞无蕃兵阻扰,游客到这里观光,反复渲染和平景象。尾联抒写作者“蕃情似此水,”“长向南流”,民族团结的心愿。全诗意境高阔而深远,气韵直贯而又抑扬顿挫,读来回肠荡气,韵味无穷。
作品鉴赏
唐朝自肃宗以后,河西、陇右一带长期被吐蕃所占。公元851年(宣宗大中五年)沙州民众起义首领张议潮,在出兵收取瓜、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十州后,派遣其兄张议潭奉沙、瓜等十一州地图入朝,宣宗因以张议潮为归义军节度使;公元857年(大中十一年),吐蕃将尚延心以河湟降唐,其地又全归唐朝所有。自此,唐代西部边塞地区才又出现了一度和平安定的局面。此诗的写作背景大约是在上述情况之后。
诗篇一展开,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就是一幅边塞军旅生活的安宁图景。首句“调角断清秋”,“调角”即吹角,角是古代军中乐器,相当于军号;“断”是尽或占尽的意思。这一句极写在清秋季节,万里长空,角声回荡,悦耳动听。而一个“断”字,则将角声音韵之美和音域之广传神地表现出来;“调角”与“清秋”,其韵味和色调恰到好处地融而为一,构成一个声色并茂的清幽意境。这一句似先从高阔的空间落笔,勾勒出一个深广的背景,渲染出一种宜人的气氛。次句展现“征人”与“戍楼”所组成的画面。你看那征人倚楼的安闲姿态,多象是在倾听那悦耳的角声和欣赏那迷人的秋色呵!不用“守”字,而用“倚”字,微妙地传达出边关安宁、征人无事的神旨。
颔联“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春风”,并非实指,而是虚写。“青冢”,是汉朝王昭君的坟墓。这使人由王昭君和亲的事迹联想到目下边关的安宁,体会到民族团结正是人们长期的夙愿,而王昭君的形象也会象她墓上的青草在春风中摇荡一样,长青永垂。“梁州”,当指“凉州”。唐梁州为今陕西南郑一带,非边地,而曲名《凉州》也有作《梁州》的,故云。凉州,地处今甘肃省内,曾一度被吐蕃所占。王昭君的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与凉州地带一东一西遥遥相对。傍晚时分,当视线从王昭君的墓地又移到凉州时,夕阳西下,余辉一片,正是一派日丽平和的景象。令人想见,即使在那更为遥远广阔的凉州地带,也是十分安定的。
颈联“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大漠”和“穷边”,极言边塞地区的广漠;而“无兵阻”和“有客游”,在“无”和“有”、“兵”和“客”的对比中,写明边关地区,因无蕃兵阻挠,所以才有游客到来。这两句对于前面的景物描写起到了点化作用。
末联两句“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运用生动的比喻,十分自然地抒写出了作者的心愿,使诗的意境更深化一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