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阳明心学美学与真善美的合一说
第七章 陽明心學美學與真善美的合一說
朱良志曾指出中國美學有兩種不同認識方式的理論:一是知,一是非知。在
中國美學中多肯定一個無法通過理性把握的世界之存在,平時我們所認識的世界
能夠通過語言加以描述,而無法用語言描繪的世界往往視為非存在,或者乾脆將
其忽略,我們認識問題就以此為界限。但藝術可說是微妙的,歌德曾說:「藝術
家是能感之人。」所謂能感就是藝術家以自己微妙的心靈去感受外在世界,產生
1
微妙的體驗,這些體驗無法用言語來表達,而藝術表達可以在語言之外。以此
放在宋明心性之學的美學間架中來討論,亦可大分為知與非知兩個系統。
北宋前三家(周、張、大程)由中庸易傳之誠體而回歸於論孟之講仁與心性,
到明道而完成了儒家內聖成德之教的基本模型,故周、張、大程只有義理之步步
開展,而並無理之分系。至伊川獨立講學二十年間,乃依其質實直線分解的思考
方式,將道體與性體皆體會為「只是理」,又將孟子「本心即性」析而為心、性、
情三分,性是形上之理,心與情則屬實然的形下之氣。理上不能說活動,活動義
乃落在氣(心、情)上說,道體性體皆成為「只存有」而「不活動」,如此便形
成義理之轉向。
南宋胡五峰上承北宋前三家之理路而發展,開出「以心著性、盡心以成性」
的義理間架。待到朱子之出,因其心態思路同於伊川,所以之後順成伊川的轉向
而另開一系之義理。其時有陸象山承孟子學自得於心,出而與朱子相抗,到了明
代王陽明又呼應象山,劉蕺山呼應五峰,宋明儒學之義理系統,方才全部透出而
完成。2然而牟先生因伊川朱子不能講心即理,而胡五峰之湖湘學,實承北宋前
三家而發展,為北宋儒學之嫡系,其「以心著性、盡心成性」之義理間架,有本
質上的必然性與重要性,故明末劉蕺山與五峰時隔四、五百年卻能猶呼應「以心
1朱良志著 ,《中國美學十五講》 ,頁332-333 。
2
蔡仁厚著,《孔子的生命境界──儒學的反思與開展》(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8年4月),
頁286。
165
著性」之義,而使宋明儒學得一完整之綜結。是以牟先生乃作如此判定:伊川朱
子為一系(心性為二),象山陽明為一系(心性是一),五峰蕺山為一系(以心著
性),且象山陽明系與五峰蕺山系到究極處仍可合為一大系。此一大系所講之道
體、性體乃「即存有即活動」者,其工夫為「逆覺體證」,而伊川朱子所體會的
性體道體則是「只存有而不活動」者,其工夫為「順取之路」。因此三系之分,
3
到最後仍為二系,合成之大系為「縱貫系統」,伊川朱子則為「橫攝系統」。
陸王與五峰蕺山之「縱貫系統」,「縱貫」是就形上實學的直貫創生而言,凡
是創生創造,都是縱貫的。無論客觀說的宇宙生化,或主觀地說到創造,都是這
「即存有即活動」的形上實體(道體性體心通而為一的天理本體)之立體真實,
換言之:皆是「天理本體」這個創造的動源本末通貫地妙運之、創造之、成就之。
在此沒有平面的主客相對,而是立體的直貫創造,故謂之「縱貫」,凡縱貫系統
其工夫皆屬逆覺體證之路,「逆覺」之逆,如「堯舜性之,湯武反之」之反,亦
4
即孟子所謂「反身而誠」。此即朱良志所謂「非知」系統,至於伊川朱子之「橫
攝系統」即是知的系統。
陸王一系以心、理言性,屬第一義,其 「即存有即活動」的道體直貫而體現
天地創生義,更朗現美學、感性學之昇華及人之德性、靈性、神性之美 ,可臻於
「真善美的合一說」。而程朱一系以氣言性,則為第二義者 ,其性體「只存有而
不活動」 ,以是其「敬體之美」亦不得不外離而遙契地掛搭於性理原則、即「一
超絕的知性(神智)之設計」的理念之上 ,雖展現美學、感性學之生發及人之生
性、才性、氣性之美 ,卻極易流於「真善美的分別說」。
3
蔡仁厚著,《孔子的生命境界──儒學的反思與開展》(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8年4月),
頁287。
4蔡仁厚著,《孔子的生命境界──儒學的反思與開展》(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8年4月),
頁288。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题库(300道)题库(300道).pdf VIP
- 2025年肥胖患者麻醉管理专家共识(.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之欧阳术创编.pdf VIP
- 2025潮玩市场出海研究报告-大数跨境出品.pdf VIP
- 户外墙体租赁合同.docx VIP
- (全国职业技能大赛:高职)GZ067智能节水系统设计与安装赛项赛题第1套.docx VIP
- 《管理就是定制度、走流程、抓执行》读书笔记.pdf VIP
- 胫骨平台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手术配合 课件.ppt VIP
- 数学建模组合优化模型.ppt VIP
- 麻醉医师副主任晋升答辩纲要.pptx
- 2025-202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新高考)(含解析).pdf VIP
文档评论(0)